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汉字对韩国记录文化的影响与汉字教育现状”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1-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0年1月3日下午3点30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0年系列讲座第一讲“汉字对韩国记录文化的影响与汉字教育现状”在北外国际大厦22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教授主持,主讲人为韩国明知大学中文系教授兼明知大学东亚细亚研究所所长姜允玉(KANG YOUN OK),来自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和其他学院的研究生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姜允玉教授首先介绍了汉字与汉字圈、汉字传入到韩国的过程及汉字对韩国记录文化的影响。姜教授认为,汉字文化对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甚至东南亚的越南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汉字文化在东亚地区被吸收、融化以后,又得到进一步创新,不仅丰富了汉字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加速了东亚地区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

1990年,在平壤市乐浪区贞柏洞古坟出土了多枚竹简,据专家考证此简书是当今通行本《论语》之《先进》篇和《颜渊》篇的章句本。这一出土文献价值极大,据此可以推测出汉字与《论语》传入韩国的时间大约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公元一世纪左右,比此前公认的高句丽广开土王碑铭文公元五世纪提前了400多年。统一新罗时期汉字开始普及,高丽时代汉文学十分繁荣,汉字的普及化程度得到提高,尤其到了朝鲜时代,知识分子阶层普遍使用汉字。韩国考古汉字研究主要有简牍文、金石文、古文书文本的考证。朝鲜时期,由于印刷术的传入和科举制的实行,汉字对记录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朝鲜王朝仪轨》《国朝五礼仪》《漂海录》等用汉字记录了儒家制度下的社会历史遗产。

姜教授对青年学者谆谆教导,建议研究生们可以通过竹简、木简、石碑等对域外汉字进行考证,也可以通过祭礼仪式和祭礼之乐对儒家文化进行考证,可以参考的域外文献包括《漂海录》、《说文解字翼征》、《古今释林》、《官话指南》等。随后,姜教授介绍了韩国汉字教育政策的变化过程和韩国汉字教育的现状。目前,韩国小学不学习汉字,中学只通过选修课学习900个汉字,在大学通过选修课或中文系的专业课学习1800字。汉字的学习与应用严重脱节。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时掌握汉字的学生则更有优势。姜教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儒家文化是东亚文明的基础和范本”,“汉字是亚洲国家相互理解的敲门砖和钥匙”。

讲座临近尾声,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姜允玉教授进行了详尽的回答。管永前老师对姜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由衷感谢和高度赞扬,并且就汉字文化对中日韩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及影响进行总结,认为汉字文化对于文献学、目录学和文字学研究意义重大。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9级硕士生高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