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二讲:“康熙时期的中法文化与商贸关系”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6-09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5月31日上午九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北外中国学讲堂”第二讲——“康熙时期的中法文化与商贸关系”于线上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李晟文教授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郭景红副教授主持,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副教授及学院师生二十余人参与讲座。

讲座伊始,李晟文教授首先从耶稣会士来华与早期中法关系的缘起开始谈起。16、17世纪,葡萄牙拥有在东方传教的保教权,因此早期来华的以金尼阁等人为代表的17名法国传教士均是以葡系传教团成员来到中国的。1680年,耶稣会中国传教区会长南怀仁派柏应理前去寻求法国政府的支持,而此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也正希望建立与中国的直接联系,从而扩大法国在远东的影响。于是他其财政大臣科尔伯抓住机会,就此开始筹备组建法国传教团。1685年,六名“国王数学家”传教士以科学考察的名义出发前往中国,其中五人于1687年抵达,他们的到来标志着法国传教团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出现在中国的传教舞台上。此后,法国后来居上,成为了当时欧洲来华传教士数量最多的国家,法国传教士在当时的中国传教活动与中西文化交流中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后,李晟文教授谈到,法国政府派出的首批“数学家传教士”充当了路易十四与康熙交往的使者,他们不仅携带有法王肖像与法国王宫的绘画等礼品来华,而且他们其中有的传教士也充当了康熙派往法国的使者。较之利玛窦、艾儒略等传教士通过地图和文字对法国的介绍,法国传教士通过与中国人的直接接触与口头介绍,为中国人提供了许多有关法国的具体信息,使当时一些中国人(特别是皇帝与王公大臣)对法国的了解更加细致。

李晟文教授特别指出,法国传教士来华,一方面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传入,例如御前侍讲张诚、白晋每天给康熙讲授数学、天文学、火器等课程,有关西方医学、天文学、机械学等科技方面的知识也经由传教士开始在宫廷及文人中传播,此外,清代宫中还收藏有很多传教士带来的法国物件,如工艺品。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西传,传教士来华学习与研究中文,编写中法字典与语法书,翻译四书五经,将中国文化带给了西方。

接着,李晟文教授以李明为例,谈及了西方传教士对孔子及儒家文化传统的介绍。李明于1696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一书,为耶稣会士在华传教策略进行辩护。李明赞扬孔子,认为他是中国文化的光辉所在、是中国人思想的源泉,更对孔子在政治教育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明认为孔子不仅可以和西方的古代哲人相媲美,而且在某些方面更胜过他们。除此之外,李明还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政治制度进行介绍与称赞,他认为,中国政府有三个重要的“法宝”可以保持中国社会的安定:一是儒家强调的孝道,子女需要孝敬父母;二是孝道的推广,百姓对地方官需要孝敬与服从;三是通过多种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教化民众。李晟文教授强调,由传教士推动的中国文化西传,不仅使中国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而且也对当时欧洲的启蒙运动思潮产生了影响。

此外,李晟文教授还对法国传教士在中法商贸联系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评介。1693年,康熙派白晋前往欧洲招募法国传教士,于是白晋说服法国商人儒尔丹赴华贸易,并促成他成立“中国公司”和购买安菲特利特号船只。“安菲特利特号”的两次中国航行,标志着中法直接商贸联系的建立,对当时法国与欧洲的“中国风”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对中法商品交换、物质文化交流也有所助益。

在讲座最后,李晟文教授总结道:清代康熙时期是中法关系的重要时期,除了法王路易十四和康熙帝互派人员问候与示好之外,一批来华法国传教士还起到了文化桥梁的作用,推动了中法、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他们还促成法国商船“安菲特利特号”前往中国通商的首航,从而使中法两国直接的商贸关系得以建立,并为以后两国商贸关系的发展起了有益作用。

讲座结束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助理郭景红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也就俄法两国传教士入华的对比与李晟文教授展开讨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副教授也参与讨论,并表达了对李晟文教授应邀前来讲座的感谢。李晟文教授也表示,期待通过此次讲座唤起同学们对中法文化交流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趣,更希望两个学院能进一步加深交流联系,共同开启对于中法文化交流的研究。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陈虹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