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和信息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澳门与中外文化交流”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09-3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9月16日下午3时,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三讲——“澳门与中外文化交流”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院长叶农教授,主持人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李真副教授。

本次讲座叶农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作用。葡萄牙人入居以后,澳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在语言、建筑、服饰、饮食等方面展现出中华文化和葡萄牙文化和谐共存的现象。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更成为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典范。

叶农教授首先介绍了葡萄牙人入居澳门的历史背景。澳门作为小城,背靠大国,通过海路与世界其他地方连接。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凭借航海技术上的优势到达澳门,以澳门为据点,开辟了多条海上贸易路线,使澳门成为沟通东西多个国家的桥梁。叶教授通过实例表明,中西文化荟萃于澳门,使澳门的宗教精神、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均展现出独特性。

叶农教授主要从语言、建筑、服装和饮食四个方面,详细说明澳门的中西文化交流。语言是文化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环,展现出使用者所处文化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澳门作为葡萄牙语入华的渠道,在语言活动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第一个时期是语言接触、碰撞和融会的时期。这一时期澳门多种语言共存。第二个时期是以汉语为官方语言时期。中、葡语之间相互影响,不仅使两国语言出现新词,而且派生出土生葡语——巴度亚(Patuá)。在葡萄牙确立起殖民统治后,澳门进入以葡语为唯一的官方语言的时期。澳门回归后,葡语社会地位下降,讲葡语的人数急剧减少,表现出政治对语言的影响。以上历史背景使澳门具有沟通葡语国家的天然优势,成为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建筑方面,叶农教授通过《澳门记略》的记载和图片,说明葡国建筑理念在澳门的传播。澳门建筑打破中国传统建筑模式,以石、土等为原材料,建造形状多样的三层楼房,形成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在现存的澳门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不仅可以看到具有传统特色的妈阁庙等中式建筑,也可以看到玫瑰堂这类西式建筑,表现出中西文化在澳门共存的特点。

叶农教授并以《澳门记略》中的记载为例,展示了澳门葡萄牙人的服装。叶教授指出,澳门是中国最早出现西装的地区,这些服饰的流行表明欧洲体育在澳门的盛行。在18世纪中叶之前,澳门地区以葡萄牙的骑士体育为主,而18世纪中叶以后,东印度公司带来英国的绅士体育。这些运动在清中后期,由澳门传播至中国其他地区。

在饮食方面,叶农教授以面包、菠萝、辣椒等食物的传播为例,说明澳门的葡萄牙人引进了大量中国没有的食品和农作物。不仅如此,土生葡人还结合当地的饮食文化烹调出独特美味的澳门土生葡菜,形成具有澳门特色的饮食文化。此外,叶教授还简要地介绍了中外戏剧、宗教等在澳门的交流。

在讲座最后,叶农教授总结道,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外文化在澳门共存共荣。以葡萄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化从澳门走进中国,而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岭南文化通过澳门走向世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局面。澳门当地文化结合了“中华文化”与“拉丁文化”,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对岭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讲座结束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李真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李真副教授指出,叶农教授通过丰富的材料与生动的图片,深入浅出地说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从多个视角展现出澳门及其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使听众们对中西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对同学们学术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