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学者参加“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7-10 [来源]: [浏览次数]:

7月9日至10日,我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教授与国中院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负责人张凯,参加“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高金萍教授应邀参加主论坛之高端对话“文明间的包容与互助”并接受CGTN法语频道采访,在尼山这一文明交流的实践平台发出北外声音,传播《全球文明倡议》。

来自70多个国家的56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的关系与全球现代化”为主题,在尼山脚下参与“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聚焦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促世界和平发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本届论坛本采用“1+7”模式,即由1个主论坛和7个平行论坛构成,共举办38场学术活动,其中主论坛16场(含主旨演讲、高端对话、高端访谈),平行论坛22场。本届论坛新增金融文化平行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孙春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何维出席论坛开幕式。

高金萍教授应邀参加高端对话“文明间的包容与互助”,与国际儒联副会长牛喜平、韩国崇实大学副校长郑镇椌、法国拉罗谢尔大学教授白志敏、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爱尔兰中国研究院院长王黎明5位专家从多个角度阐释对文明间关系的理解,对话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温海明教授主持。

高金萍教授提交的论文《全球文明倡议的世界意义及国际传播路径》,提出加强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传播需要准确对接国际公众需求;拓展传播主体;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方案;强化实践支撑,让全球文明倡议“触手可及”。她在接受CGTN法语频道采访中指出,儒家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等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以“仁”“礼”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应主动向全球传播儒家思想、分享中国智慧。

张凯老师参加了鲁源村文化体验交流活动。鲁源村是曲阜市新农村建设的标杆项目,村域内有始建于唐代的尼山孔庙、汉代昌平亭遗址及康有为题写的“古昌平乡”碑。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家住鲁国昌平乡(即鲁源村)。叔梁纥60岁时,与颜氏结合生下孔子。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创办于2010年,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使命,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汇聚世界文明智慧,共同为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正日益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凝聚人类文明共识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