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际中国学”硕士项目第一学期参观实习以文化体验为主题,组织留学生同学参观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研究所,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民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带领项目学员参观了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厅。在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展出了包括汉、满、蒙、朝鲜、鄂伦春、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等民族的传统服装、首饰、冠帽、鞋靴、手套等;在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展出了藏、彝、侗、水、壮、瑶、土家、黎、畲、高山等民族的传统服装、首饰、鞋、织锦及刺绣工艺品等;宗教文化厅展出了汉、蒙古、鄂温克、回、藏、彝、白、傣、僳僳、佤、纳西、苗等民族的宗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和各种原始宗教的服装、法器、经籍、宗教画像、神偶、佛像、佛塔、图腾板等。通过参观,使同学们对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宗教信仰有了直观生动的了解。在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展厅中展出了20世纪20-30年代从台湾收集来的近百件文物,包括陶罐、珠贝衣、木雕、首饰、烟斗、盔甲等,这些鲜活的展品也让同学们了解中国台湾独特的多民族文化特色。
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民大校史展厅,其中展出牛玉儒同志遗物、著名学者吴文藻、费孝通、马学良、宋蜀华等先生的手稿和遗物以及改革开放后教师获奖的学术著作、建校50多年来所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等,加深了对中央民族大学建校和发展的历史的了解。参观结束之后,留学生还试穿了志愿者带来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切实地体会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特色。
在中国美术馆的参观中,同学们着重参观了“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与“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馆藏书法精品展”。从海派大师任伯年、吴昌硕承上启下,到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等大家从传统技法中开拓出花鸟、山水、人物画新路;从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颜文樑等融合中西,油画、国画双管齐下,传承与引进相结合,开宗立派建构学术体系,到吴作人、吴冠中发扬各自传派,登上艺术高峰,可谓群峰并峙、经典灿烂。这些中国美术大师和精英无不底蕴深厚,并由深层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激发出弘道精神,无论在国画、油画中都体现出正大、至刚、至中、至正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中国人亲近自然,赞美自然,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留学生同学对展览中诸位大师的书法与绘画艺术作品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在首都博物馆的参观中,同学们详细观看了“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与“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两个展览。“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展览内容分为“北京历史文化”与“世界文明概览”两部分,其主旨是再现北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阐释京城文化的独特韵味,表现北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揭示北京作为一座融合了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城市逐步递升为中国首都与文化中心的历史规律。展览以历史文化为视角,展示了从46万年前的远古时期至新中国建立这一漫长的岁月中,北京经历了从原始聚落形成城市,从北中国的政治中心跃升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都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至发展为建设中的国际大都市这一不断攀升的历史进程。“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以北京建都八百多年的皇城为背景,定形于清末年至民国年间,采用最具北京民俗特色的元素符号——胡同和四合院来反映展览的主题。展览采用了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文物作为道具,将胡同、商业街、四合院及大幅场景画、投影短篇作为舞台,强化了文化的生态性,使民俗事项的表现历历在目、清晰亲切。同学们在参观中置身于北京特色的建筑与风俗当中,更深刻地了解、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传统与当代的文化体验,项目也特别安排同学们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进行参观,了解中国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进展。在中科院刘祖祥研究员的带领下,特别参观了“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07年通过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在两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获“优”。实验室多年来围绕“认知的基本单元”“学习和决择”的认知科学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多进化层次、多认知层次、多学科层次的研究,取得系统的、原创性的成果。实验室还开展了认知的分子神经机制及认知障碍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建设了以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为核心、各种脑成像方法结合为特色的在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脑成像设施。同学们参观了国内最先进的脑成像仪器、参观了斑马鱼和猴子的成像扫描实验,并积极与中国科学家交流互动,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活动深刻体会到了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进步,对了解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国际中国学项目班各国学员在四天充实的参观中认识并感受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包容厚重的京城文化,以及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大家感到收获颇丰,项目第一学期参观实习至此圆满结束。
(2016级硕士研究生陈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