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谷雨时节这一天,由大益爱心基金会策划资助、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北外第一期“梧桐茶会·京剧之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圆满举办。本次活动别开生面,主办方将品香茗、观茶道、听古琴三项文化体验融为一体,请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聊“国粹”——京剧知识普及讲座,吸引了来自首都几所著名高校、文化单位、媒体和北外师生等60余位嘉宾。
当天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楼内高朋满座,笑语盈盈。茶香、花香弥漫,木质的茶桌、茶凳和梅兰竹菊的中式屏风错落有致地排开,色泽典雅的茶巾和精致的茶具、座签吸引着来宾的眼睛。身着粉蓝色中式长裙的六位席主分别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一、研二美丽的女生担任,她们训练有素的茶艺和从容娴静的气质令来宾啧啧称赞。莅临茶会的主要嘉宾有大益集团的副总裁、大益爱心基金会秘书长汪敏女士、副秘书长王旭东先生,有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永恩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的刘晓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于雪棠教授、宋庆龄故居的主任助理、文物保护部主任宋春燕女士、梅兰芳纪念馆的梅兰芳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毛忠博士,还有国家图书馆、《中国戏剧》杂志社、学苑出版社、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等外来嘉宾;北外法语系车琳教授、国际商学院张继红教授、亚非学院赵磊老师、中文学院岳岚老师、研究生院康国强老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外籍专家Michele Ferrereo(麦克雷)教授、Ann Talbot教授以及研究院的李真副教授、叶向阳副教授、谢辉博士、张明明博士、张西艳博士后和多位研究生均受邀出席了这次茶会。
(徐李莎老师)
茶会由大益爱心基金会的高级茶艺师徐李莎老师具体筹划和主持。活动伊始,徐李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大益“惜茶爱人”的茶道品格和“助学育才”的现代慈善理念。她一袭红裙,娓娓道来,使在喧嚣中赶来的宾客们顿时感到些许宁静。大益爱心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旭东先生在致辞中热情洋溢地介绍了大益爱心基金会捐助高校、助力发展人文学科的初衷,阐释了大益与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在合作理念上的契合之处,他希望通过首都部分高校的学术支持,更好地服务社会,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各领域实践“大益精神”。随后,汪秘书长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梁燕院长分别致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也对今后的合作前景寄语美好的祝愿。
(王旭东先生)
此次茶会的茶席布置和席间奉茶均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完成。会前,大益基金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正规的茶道培训,六名席主通过茶道的学习增强了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六席的席名和席语分别以六位京剧旦角名家的名字和剧目为题,如“梅兰芳华”(梅兰芳)、“云散青霄”(尚小云)、“翰墨冬秋”(程砚秋)、“巧笑春生”(荀慧生)、“秋里识君”(张君秋)、“德润珠光”(宋德珠),并将他们各自代表性剧目中的经典唱词或念白化作席语,如“轻移莲步踏波行,翩若惊鸿来照影”(出自梅兰芳经典剧目《洛神》),“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出自程砚秋经典剧目《锁麟囊》),“愿把春情寄落花,随风冉冉到天涯”(出自张君秋的经典剧目《望江亭》)等。席主们的精彩演绎成为此次茶会的一大亮点。
(古琴演奏家沈怡乔老师)
整场茶会共为嘉宾奉上三款大益经典茶品,分别为首款高端用料的古树熟茶“柔侠”、十年经典8582以及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小青柑,另有两道鲜甜茶点穿插其中。嘉宾们在古琴演奏家沈怡乔老师表演的《阳关三叠》、《平沙落雁》和《梅花三弄》等古曲的婉转清幽中,细品味道馥郁的茶香。
与此同时,梁燕教授提供了“京剧之美”的讲座。梁老师借助大量精美的图片,以众多经典剧目为依托,讲授了京剧的舞台呈现,从行当、声韵、舞蹈、功夫、器乐、脸谱、服饰等方面介绍京剧的形态之美。梁老师强调,京剧之美不仅体现于外在的形式美,更由于承载中国儒家伦理道德而体现出内涵之美。
《赤桑镇》之忠、《四郎探母》之孝、《霸王别姬》之节、《赵氏孤儿》之义,都呈现出“道德之美”。《空城计》中诸葛亮足智多谋、《八大锤》王佐的壮士断腕、《洛神》中甄妃的含蓄有度,无不彰显京剧的智慧之美、力量之美和理性之美。梁老师对经典剧目的分析饱含激情又趣味横生,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歌舞合一的礼乐文化、“师法自然”的写意精神、追求和谐的中庸思想和“文以载道”的教化理念等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对京剧的滋养。
茶会的尾声,汪秘书长向梁燕老师及到场嘉宾赠送了精美的茶礼,并一同合影留念。她盛赞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她表示愿以此次茶会为契机,继续推进企业搭建平台,助力高校潜心学术、文化机构提供交流互动的“三位一体”跨界合作模式。至此,大益基金在北外的第一期“梧桐茶会·京剧之美”圆满落幕。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王雅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