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梁燕語中評: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切忌浮躁心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11-13 [来源]: [浏览次数]:

http://www.CRNTT.com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從事中國戲曲海外傳播研究的博士生導師梁燕教授表示,當下的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在宣傳和推廣中華文化時應切忌浮躁心態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中評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 范穎薇)“中華文化育化於人的身上是一種慢慢滲透到骨髓里又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的一種達觀、從容的人生態度。中華文化從來都是優雅、含蓄的,對外傳播要有耐心和信心,更要對中華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恰當的方式。”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從事中國戲曲海外傳播研究的博士生導師梁燕教授,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華文化很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優雅、含蓄之美,當下的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在宣傳和推廣中華文化時應切忌浮躁心態和急功近利的做法。

梁燕,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骨幹研究員,多年從事中國京劇史論和中國戲曲海外傳播的研究工作,近些年來在國家圖書館、北京電視台、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國際青年交流學院等單位舉辦講座,向中外青年學生和國際友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

“作為研究傳統藝術的人,我們有責任推動中華文化一代又一代薪火相傳,如果這個文化的鏈條能夠一環一環續接下去,那我們的使命才算完成。”近幾年的對外文化交流和推廣工作讓梁燕深有體會,她認為在中華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傳統文化是一座寶庫,是創新未來的源頭,“昆曲、京劇等藝術品種之所以能一直流傳下去,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合理地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養分,用好了這一重要的歷史資源。”

梁燕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京劇勃興為例,分析京劇理論家、實踐家齊如山與梅蘭芳開掘中國古典舞、創作“古裝新戲”的歷史經驗,說明傳統文化是後人取之不盡的不竭之源。梁燕還提出,歷史資源的利用一定要建立在對傳統文化的充分領悟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淺嘗輒止、急於事功的做法都不能給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帶來益處。相反,曲解和功利地濫用歷史資源更是對文化的一種破壞。

然而,梁燕表示,現在很多人對文化復興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他們並沒有真正地領會到中國文化的精髓。梁燕指出,現在有些舞台劇的導演、創作者急於用中國元素裝點自己的作品,以一種奇突、炫目的形態拿到海外去推廣,吸引外國觀眾的眼球。如此浮躁和急迫,不僅達不到傳播的目的,反而還會毀壞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形象。梁燕表示,搞中華文化的傳播,首先要對中華文化有基本的尊重,要有一種敬畏之心。

梁燕多年專注於中國近現代京劇史的研究,對國劇大師齊如山的研究居海峽兩岸領先地位。1948年,齊如山定居台灣,在台十幾年間,創獲頗多,著述甚豐,一些京劇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為大陸學者所掌握。兩岸的隔絕和對立影響了文化的發展與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遺憾。“那時,齊如山的成果在大陸無法看到,無法進行資源分享,政治的原因阻礙學術的發展真的非常可惜!”

談到兩岸的文化交流,梁燕認為大陸和台灣可以互相取長補短。梁燕表示,台灣的人文環境更好,傳統文化底蘊較深,文脈沒有遭到太多的的破壞,台灣學者在學術研究方面有自己的優勢。而在藝術創造方面,大陸得天獨厚,人才濟濟,戲劇的編演隊伍在整體水準上遠遠高於台灣“而且大陸的市場非常巨大,也很成熟,政府近些年也在大力扶持傳統戲劇,這是很好的機遇,應當好好把握。台灣的一些知名劇作家和大陸優秀的劇團聯袂合作,把好的作品推上舞台,那一定會促進兩岸文化的進一步交融!”梁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