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回顾与展望:百年大变局视野下的海外汉学与中国学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25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1-12-10 [来源]: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20日下午两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线上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国家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文化单位的海内外150余名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与会,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媒体出席,会议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梁燕院长、管永前副院长、郭景红副教授和李真副教授主持。

 

筚路蓝缕,硕果盈枝

在热烈的气氛中,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致开幕词。梁燕院长指出,今年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建院25周年,在历届校领导、前辈学者尤其是老院长张西平教授的不懈开拓进取、学界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团队走过了25年的风雨历程,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汉学研究重镇。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为感恩前辈耕耘、学校关怀、学界支持和同事们的努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教授首先代表学校致辞。赵刚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八十周年之际,热烈祝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迎来建院二十五周年!他认为,研究院以沟通中外文化为己任,继承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优良传统,同时承担起“将中国介绍给世界”的使命,在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赵刚副校长提出三点期望:一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精神,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中国文化研究。坚持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向世界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国;二是积极与北外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更加鲜明的学术特色;三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在做好传统汉学研究的同时,关注国家急需的科研领域,打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高端智库。赵刚副校长祝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再创佳绩,为更好实现北外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新使命,为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张西平教授做主旨发言。他用三句话做出概括:首先是“回顾历史,感谢友人”。张西平教授回顾了研究院的发展历程,感谢校领导、各位前辈学者及大象出版社等对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其次,“珍惜历史,总结经验”。要以历史研究为基本线索,梳理中国文化外传的途径,从世界历史中看中西汇通;“尊德性、道问学”,胸怀家国天下,承担起将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的新使命。最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二十五年风雨历程中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教训,以史为鉴,再接再厉。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文化史专家廖奔教授祝贺研究院在二十五年中稳步发展壮大,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蓝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廖奔教授从其发表的《东方戏剧及其文化命运》谈到中国文化的命运,他认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在新的平台上平等对话的蓝图正在展开。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阎纯德教授回顾往昔,从自身与北外的情缘讲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之间的历史联系,从北语创办《汉学研究》的艰辛历程谈到北外校领导对汉学研究领域的重视。他认为张西平教授以《国际汉学》引领国内汉学研究热潮,积极推动外语院校单一教学模式改革让人敬佩。阎纯德教授感谢北外团队对北语汉学研究的支持,祝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未来发展得更好,并呼吁为中国汉学研究的发展继续奋斗。

加拿大拉瓦尔大学人文学院魁北克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晟文教授分享了他对海外汉学与中外文化交流关系史研究的心得。他以加拿大法语区来华耶稣会士的活动为中心介绍了中加文化交流的历史,强调传教士在中加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李晟文教授还对魁北克文明博物馆所藏中国器物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他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馆的合作,共同推进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北京大学俄罗斯文化研究所李明滨教授对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汉学中心)多年来的合作与帮助表示感谢,特别提到他的专著《俄罗斯汉学史》从筹备、付梓到推介得到了张西平教授的大力支持。该书作为国内第一本贯通古今的俄罗斯汉学史,以北外海外汉学研究丛书中的一卷出版发行,得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齐赫文斯基的高度评价,也因而将北外汉学中心的学术研究介绍到了俄罗斯汉学界。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侯且岸强调,要有回顾历史、感恩先贤的心态,从学术史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前人的引导和北外校领导对汉学研究的支持;感恩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汉学研究发展,使中国学术成功走向世界。侯且岸教授指出,要坚守学术史的研究方向,推进学术研究与教学发展,加强汉学和中国学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何培忠研究员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意义非凡,是把学术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百年奋斗历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联系在一起,重新进行深入思考的机缘与时刻。他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而汉学研究从他者视角对中华文明的评价,能够唤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科科学技术史系汪前进教授认为,海外汉学研究在张西平教授等同仁的引领下蓬勃发展,诞生了如明清交流史、汉语教育史等具有巨大研究潜力的学科。此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在明清海外中文史料的收集整理、国际学术论坛的筹办、汉学家著作的翻译、硕博研究生的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表示,多年来他与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共同进步。阎国栋院长以《汉学研究与外语学科》为题,指出海外汉学研究为外语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外语学科加入国际汉学研究行列后,汉学的队伍更加发展壮大。他认为,外语学科和海外汉学相互贯通将大有作为。

北京师范大学陈垣研究室主任周少川教授表示,研究院在张西平教授和梁燕院长的带领下成绩斐然,研究队伍精干而立项数目可观,重大项目如“梵蒂冈藏明清天主教文献整理与研究”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梁怡教授对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二十五周年表示祝贺,她以《张开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翅膀——浅谈中国学研究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为题,指出中国共产党有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外交与外宣相结合是党从延安时期形成的国际传播特色,而时代也赋予了中国学研究一系列新的使命。

继往开来 砥砺前行

在会议下半场,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汉学和中国学研究的多个主题发言,在师生们的热切期待中拉开了序幕。

聚焦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探索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和轨迹是汉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专家学者们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暨南大学澳门研究院金国平研究员在《澳门与北京的“玻璃缘(源)”》一文中选取“玻璃缘(源)”这一新颖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就中葡外交关系内的“玻璃”展开深入探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燕教授作了题为《马礼逊英译〈红楼梦〉手稿研究》的发言,她结合《红楼梦》翻译史阐明了这一译本的重要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李光贞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日本学者早期撰写的〈中国文学史〉(1882-1926)》,认为日本学者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每一时期特点各异,但每一时期都表现出对中国文学的高度评价。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戎女教授强调,在戏剧的跨文化对话中我们要逐步认知中外异同,建设话语体系,构筑自我形象,传播多元文明。

山东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任增强副教授指出,从家庭和家族角度探查中国名媛及其家族对海外汉学的孵化作用,弥补了以思想史和男性视角为主导的海外汉学研究的不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王永恩教授对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学术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有关戏剧研究成果经过不断深化已经成为国内戏剧研究的重要来源,并且开辟出学界公认的海外中国戏剧研究的新方向。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资料中心尹汉超副研究员论述了法国汉学家在图书资料采集、中国文献整理等方面的贡献,并对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汉学的密切联系进行了阐述。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潘玮琳副研究员在《谁是美国黑人中国学家?》的发言中,以20世纪被忽视的美国黑人专家和青年学术团体为研究重点论述了如何塑造文学形象等问题。

海外汉学与中国学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体系的汇通,专家学者们纷纷表示应把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培养作为今后海外汉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林跃勤教授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发展需要确定文化交流的基本取向,加大交流平台的建设投入,大力培养跨文化人才。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施正宇教授在题为《关于当代中国汉语教育史研究的汇报》的发言中,对中国汉语传播政策提出了独特见解。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原元教授在《关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几点感悟与省思》中,提出了海外中国学研究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王银泉教授表示,希望外语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进一步推动汉学研究的进步。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大援研究员用“孵化作用”这一术语,梳理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对推动汉学研究的诸多贡献,提出将全球史研究与汉学发展结合起来,在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术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褚艳红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疫情期间北美中国学的新动态》的报告,认为中国学研究应强化主体性和理论自觉,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第二外语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们就海外汉学研究也提出了独到见解。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强教授认为海外中共党史研究应从跨文化角度出发,把研究水平上升到把握问题、研究规律和研究党的自身建设的层面上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院长刘欣路教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阿拉伯世界“向东看”内涵的发展与变化》中提出,一直以来阿拉伯都与中国展开各方面的友好交流,阿拉伯世界力求在经济贸易、发展经验等方面向中国学习并借鉴经验,新形势下中阿文化交流一定会更好。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外国专家麦克雷教授就拉丁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肯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的办学特色,并提出在汉学研究过程中应继续推进文献翻译工作。

肩负使命,潜心求索

 

 

 

 

 

校内外各位专家学者发言结束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黄丽娟教授、叶向阳副教授、李真副教授、郭景红副教授、罗莹副教授、孙健副教授、谢明光老师也纷纷对学院表示祝贺与感谢。各位老师共同回顾了学院从创建之初到今天的难忘历程。他们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结缘的契机虽然不同,但却都秉持“尊德性,道问学”的治学理念,尊重传统,秉持初心,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奋力前行。

在学术研讨会的尾声,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两位毕业生代表——15级博士生刘丽丽、葛文峰以及两位在校生代表——16级博士生魏京翔和19级硕士生司君琪进行发言。他们对学院25周年诞辰表示热烈祝贺,对老师们的谆谆教诲表示由衷的感谢。参与研讨会的其他同学也纷纷对学院25周年诞辰送上祝福,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牢记老师们的教诲,肩负学院的使命,不断求索,携手前进。

最后,梁燕院长和管永前副院长做大会总结,表达了对全体与会人员的衷心感谢,并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殷切期望。数易春秋,风华正茂;数载耕耘,硕果累累。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将始终秉持中国立场,开拓国际视野,汇聚多方英才,坚守文化阵地,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最后,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1级硕士研究生韩祎然、张芷茜;20级硕士研究生郝聪慧、黄欢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