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六期“寻羊读书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0-31 [来源]: [浏览次数]:

2022年10月27日下午三点,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二十六期“寻羊读书会”在西校区国内大厦5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读书会基于当代中西文学作品,对其中的苦难意识进行解读。同学们结合个人的阅读心得和社会见闻,共同发掘作品背后更广阔的深意。读书分享会由2022级研究生崔睿琳主持,由路晓宇、谭珺月、王梦琦、王馨如四位同学分享。

第一位报告人是王梦琦同学,她从作品的暴力美学和零度写作的视角向同学们解读了刘慈欣《赡养人类》中蕴含的苦难意识。《赡养人类》一书构建于一个未来世界的框架之中,作者既是冷漠的宇宙观察者,也是冷酷的道德评判者,更是冷静的思想者。书中的“哥哥文明”和“拾荒者”等形象,分别映射了极致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命运悲惨的弱势群体。在这个看似虚构的故事中,隐藏着现实人类的自私与冷酷。王梦琦同学通过举例“齿哥发家”和“富人送钱”的故事情节,具象展示了荒谬文本所带来的巨大震撼和恐惧,以此引发读者从真实世界到未来社会的联想。

接着报告的同学是路晓宇,她的分享题目是“余华《兄弟》——人生的苦难与荒诞”。《兄弟》中的人物大都是复杂而矛盾的,例如主要人物之一李光头就兼具无视道德和直爽仗义等多种性格特质。全书采用漫画式、寓言式的写作方式叙述故事人物的精神狂热和命运凄惨,以此放大表现特殊年代的诸多人性。同时,路晓宇同学也指出,尽管本能压抑、伦理颠覆的苦难无法被消解,但作者依然以幽默温情的笔调将人们的压抑沉重淡化,以此调和作品的暴力和痛苦,为之增添一些暖意。

第三位分享者是王馨如同学,她围绕“跨越时空的‘沉默病’——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层面展开探讨。《女勇士》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通过文化边缘人的解构、女性的生存困境等小命题,以一个生活在华人圈的小女孩为切入点,向读者展现了备受歧视、动荡不安的华人生活。值得指出的是,该作品并没有止步于对苦难的叙述,而是通过“白虎山学道——木兰”、“羌笛野曲”等部分表现出女性在压抑中奋起反抗的精神意识,并作出坚定的价值选择。

谭珺月同学向同学们研读的是“托妮·莫里森四部曲里的苦难观照”。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黑人社会的贫穷和无措,在追逐与模仿中的失落,并向世界发出了寻求解放的声音。谭珺月同学对托妮•莫里森的《秀拉》《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四部作品加以串联,深入解读了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尤其对黑人女性的彷徨进行了细致剖析。他们的苦难和种族、性别、阶级与自我等元素密切相关,同时也提醒读者关注全人类的价值评判和生存感觉。

诗人荷尔德林说:“生命充满了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土地上。”四位分享人通过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苦难书写,启发了同学们对于文学作品中这一主题的多元思考。同时,我们也应在汲取文学作品中的养分后,怀有热情和意志,去面对更多挑战。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崔睿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