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2日,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三十期“寻羊读书会”在西校区国内大厦508会议室成功举办。2023级硕士研究生李凤、李锦、刘逸与赵羚睿四位研究生同学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由燕彩蝶同学主持。
李凤同学带来钟明旦《礼仪的交织: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一书的阅读报告。她以历史时序为线索,梳理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国与欧洲接触过程中其丧葬仪式从初始形式各自独立到后期互相交流、融合发展的历程。中欧丧葬礼仪的差别体现在丧礼角色、丧礼活动、安葬选址、停灵时间以及对待尸体的方式等方面,这些差别体现出中欧不同的思想形态;然而丧礼仪式所具备的群体凝聚力却被共同认可。据李凤同学介绍,在天主教进入中国并传播的过程中,中欧双方在丧葬礼仪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与行为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部分兼容,最终以协商的姿态使带有身份认同表达功能的中国天主教葬礼形式得以形成。
李锦同学对山下克明的《发现阴阳道:平安贵族与阴阳师》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她着重介绍了作者在日本民间阴阳师文化退潮后对这一文化潮流的学术反思及其以此为契机进行写作的过程。讲述过程中,她分四部分将一幅有关阴阳师的学术画卷展开:首先是日本阴阳道的中国起源与本土化传播,其后为对阴阳寮的职责、部门划分的概述式介绍;再次介绍了阴阳师的形貌以及沟通神鬼的特殊能力,并解释了日本文化语境下阴阳师占卜的目的与方式、所利用的咒术类别与效果、进行祭祀的场所与祭祀种类及时间等内容;最后则对阴阳师安倍晴明的生平轶事与所用式神进行了简述,为我们从影视、游戏等媒介以外的视角认知与比较日本阴阳师与中国古代阴阳文化传统提供了进路。
刘逸同学对布鲁斯•林肯《死亡、战争与献祭》进行了解读。她首先对书籍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依次展开“肢解与宇宙生成”“献祭与人类起源”“神话、仪式与社会”三个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分论点,讨论了献祭在人类信仰以及社会生活当中的作用。在第一部分中,她以《梨俱吠陀》与《鸽王之诗》两部作品为例,着重讲述了有关人体生成的内容,并探讨作为微观宇宙的人体与宏观宇宙生成之间同质异形的对立、转换关系以及献祭与创造之间的对应;第二部分中以献祭与食物循环的关系、毛发与植物的置换为例,讲述人类通过动植物献祭吐故纳新与人类起源和宇宙循环的对照关系;第三部分则以柏拉图《理想国》为例,讲述作者分别将哲人王、护卫与生产者三种社会职能与人类身体由上至下的对应。最后,对人类社会的“献祭”与“报偿”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赵羚睿同学以李硕《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中的“人祭”为中心进行分享。她首先对上古人祭行为进行了广义上的人祭、人奠基与狭义上的人祭、人殉分类,接下来介绍了商朝时期从猪祭到人畜混祭的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了以敬神拜祖、安家护宅为目的的各种人祭形式、祭祀的选址以及祭祀人质的选取等内容;她选取书中对“酒池肉林”与“周公吐哺”的阐释,分析典故形成的其他成因。最后,她介绍了周朝为终结人祭习俗进行的改革措施。
献祭、死亡、丧葬这些诞生于现世生活、目指往生来世的名词及仪式,长久以来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但常被有意忽略的角色。揭开恐惧的面纱向内探寻,也许有助于我们以另一种角度和方式重新认识过往的历史,挖掘其中被埋没的信息,拼凑起更为完整的文明拼图,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警醒与借鉴。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徐馥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