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二期“寻羊读书会”暨论文经验分享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5-06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4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第三十二期“寻羊读书会”暨论文经验分享会如期进行。本期活动特邀2023级博士研究生张日就论文写作经验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享。随后,根据“破碎与重构:异质文化与历史书写”这一主题,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嘉诺、林奕含和徐馥晨三位同学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读书感悟。本次活动由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羚睿同学主持。

活动伊始,张日同学首先就论文撰写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分享。首先,她从论文结构切入,介绍了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巧,并以学期论文、参会论文、学位论文、期刊论文的顺序,就多种类型面向论文的选题思路、写作及投稿流程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指出论文写作的一大重点在于问题意识,并通过分析论文《瘦马行:郎世宁的中国经验》所用“寻找小切口”及“为前人勘误”两种具体思路,阐明论文写作过程中问题发现及结构安排方面的经验。

接下来,三位同学围绕“破碎与重构:异质文化与历史书写”这一主题进行分享。胡嘉诺同学依据法国作家迪迪埃·埃里蓬(Didier Eribon, 1953- )的《回归故里》(Retour à Reims)一书进行分享。作者以自身分化出的双重人格展现出矛盾对抗的个体意识,依次展开对家庭、自我与知识分子的揭露和批判,最终回归真实的社会身份。本书作为一部自传文学兼战后法国的百科全书式的社会发展史,以高度的真诚展现个体如何在不断背叛自身身份和寻找认同的过程中坚持对内心的审判,通过“回归故里”实现自我和解,具有跨越时代和国别的普适性意义。

林奕含同学就中国学者罗新的《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一书进行分享,从历史学家的责任、治学研究态度与史料处理方法等角度,阐明历史学家真正的使命:质疑现有的历史论述,通过思考不断反抗、抵制主流的历史理解。她以书中《遗忘的竞争》一文为例,解读作者的研究路径,分析崔浩国史之狱何以体现出秉笔直书的史德与文化转型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以及史学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所做出的牺牲。最终反身观照作者对史学工作的疑问、追问和反思,指出保持对历史纵深的敏感、坚守求真治学底线的重要性。

最后,徐馥晨同学分别从作者简介和内容概括、幽灵与民族主义内外、民族与文学、破碎与重构的现状四个维度,对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 1936-2015)《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世界》(The Spectre of Comparisons:Nationalism,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一书进行评述。她从本书晦涩的语言迷宫式写作风格切入,分析作者如何以东南亚印尼、泰国与菲律宾三国为地理核心,以民族主义的发展进程为曲线,对政治、经济、历史与文学等各个面向进行理论化的详尽考察。基于对想象民族之生成的思考,结合民族主义运动个案研究,她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东南亚民族文化身份与认同的学术探索。

“有猷有为有守有德,不器不惑不妄不倦。”正如此刻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的构成主体始终包含多重利益与意志。在自我与他者的多重镜像中,对“真理”之底线的追求虽显遥远艰难、但也愈发不可或缺,对此应常怀思考与重建的勇气。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林奕含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