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师生赴云居寺开展春游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5-13 [来源]: [浏览次数]:

4月17日,风和日丽,春意正浓,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与国际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踏上了向往已久的云居寺之旅。

石经山是云居寺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俗称小西天,又称莎题山,不仅是房山石经刊刻的发源地,还是佛肉舍利的出土之处。这里藏有九个经洞,内中镌刻了4196块隋唐时期的经版,是北京周边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

在专业解说员生动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房山石经创制始末。房山石经的创始人高僧静琬在隋炀帝的萧皇后大力支持下汲取摩崖石刻的精髓,在此地誓愿将佛经永久镌刻于石碑上。辽朝建立后,汉族文化的广泛传入与圣宗、兴宗、道宗三代皇帝的支持,使房山刻经事业得以复兴。大安九年(1093),通理大师巡礼至云居寺,慨叹石经尚未圆满完成,立志续刻:将大碑改为小碑,按照珍贵的辽代雕版大藏经《契丹藏》原版形式移刻到石经上,共刻经44帙,经板4080方。通理大师圆寂后,其弟子善锐和善定继续刻经,并于天庆七年(1117)在云居寺西南隅”穿地为穴”,将经板瘗藏于云居寺地穴中。

山顶雷音洞又称法华堂,是石经山最早开凿的佛殿和藏经洞。同学们在此饱览静琬大师早期刻制的《法华经》《金刚经》等佛经,石碑上的文字均由无数楷书名家手书。这不仅是一次佛教历史的熏陶,也是一次书法艺术的视觉盛宴。大家下山后,驱车前往云居寺。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大院落六进殿宇。,大家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毗卢殿、释迦殿与药师殿,后前往北塔。北塔又称罗汉塔、红塔,高34.2m,形制为独特的“钟鼓楼”式。其金刚宝座式塔基为隋唐所建,塔身断代为辽,塔上砖雕内容丰富,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与雕刻艺术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后大家分别参观了弥陀殿与舌血真经馆,深为祖慧法师刺血为墨、蘸血写经的精神所触动。最后一行人在云居寺前合影,旅途在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本次活动全院师生团结一致登高采风,领略了石经山、云居寺的秀美风景,而且对佛教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更深刻的了解,加深了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认识。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胡涛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