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出版 >> 三大汉学杂志 >> 正文

中心刊物《国际汉学》 第22期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3-04-21 [来源]: [浏览次数]:

#國際漢学

#第二十二辑

#张西平 主编

#INTERNATIONALSINOLOGY

#汉学一家言

#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刍议

#传教士汉学研究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上帝论

#邓玉函,一位德国科学家、传教士

#欧洲汉学史

#汉学先驱巴耶尔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成果

#东亚文明的再认识

#中西语言接触与汉语变迁

#荷兰汉学研究的首座丰碑——赫尔尼俄斯的手稿荷—汉词典与汉—拉《基督教概要》

#域外中国学研究进展

#汉学家与巴黎中国学院的创办——以伯希和为中心的考察

#序跋、书评与书介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法文译本序言及题注

#大象出版社

@@

#缺图T(J22P001)

#许渊冲先生(左)接受张西平教授代表国际中国文化学会颁发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奖”

#许渊冲先生简介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赴欧洲留学,1950年获巴黎大学文学研究院文凭。自1951年起,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洛阳外语学院等外语院校教授英文、法文。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他翻译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元明清诗选》、《西厢记》等,是20世纪以来唯一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韵文的专家。已在国内外出版翻译作品60余部,其中部分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英国企鹅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了其《中国不朽诗三百首》(songsoftheImmortals)。许渊冲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老师钱钟书先生对其翻译曾有如下评论:『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

P001

C1

目录

#汉学一家言 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刍议…………张效民(1)

#汉学家访谈录 费乐仁谈典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可凡 姚珺玲(11)

#历史世界中的儒家和儒学

#——田浩教授访谈录…………葛焕礼(16)

#传教士汉学研究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的上帝论…………[法]梅谦立 齐飞智(25)

#邓玉函,一位德国科学家、传教士…………[德]埃利希·蔡特尔 著 孙静远 译(38)

#孟子与巴特勒:从中英近代思想史看理雅各

#对“性善论”的再诠释…………潘琳(88)

#欧洲汉学史 汉学先驱巴耶尔………[丹]龙伯格 著 王丽虹 译(109)

#从沙忽略到利玛窦:早期来华耶稣会士

#遣使赴京传教策略的酝酿、演变与实施…………李晟文(116)

#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 唱本对小说的影响…………[美]包美歌(137)

#韩国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成果…………[韩]闵宽东(151)

#东亚文明的再认识…………[韩]赵东一 著 李丽秋 译(161)

#中西语言接触与汉语变迁 荷兰汉学研究的首座丰碑

#——赫尔尼俄斯的手稿荷—汉词典与汉—拉《基督教概要》…………[荷]高柏 著 杨慧玲 译(165)

#与“您”有关的问题…………[日]内田庆市 著 宋桔 译(191)

#研究《四洲志》中引进新词的启示…………钟少华(219)

#域外中国学研究进展 汉学家与巴黎中国学院的创办

#——以伯希和为中心的考察…………葛夫平(229)

P002

#借镜与对话

#——汉语视野中的法国道教研究…………程乐松(247)

#序跋、书评与书介 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三论:文献、视野、方法…………张西平(279)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法文译本序言及题注…………赵小芹(288)

#一本书和两位汉学家

#——从马悦然“新”作《我的老师高本汉》谈起…………谭慧颖(293)

#一部代表中西文化交流史新趋向的力作

#——评《官府、宗族与天主教:17—19世纪福安乡村教会的历史叙事》…………董少新(296)

#外刊汉学著作书评四则…………叶向阳 编译(300)

#后记…………张西平(310)

P003

C1

CONTENTS

#VariousViewsonSinology

#ATentativeAnalysisofStudiesonChineseStudiesAbroadasaSubject ZhangXiaomin

#InterviewswithSinologists

#AnInterviewwithLaurenFrederickPfisterabouttranslationoftheClassicsandSino-WestCulturalExchanges KeFan,YaoJunling

#TheConfucianistsandConfucianismintheWorldofHistory GeHuanli

#Studiesin theMissionary Sinology

#QuestionofGodinConfuciusSinarumPhilosophus ThierryMeynard,QiFeizhi

#JohannesSchreck,aGermanScientistandMissionary ErichZettl Tians.SunJingyuan

#MenciusandJosephButler:ADiscussiononJamesLegge’sReinterpretationof“benevolenthumannature”fromthePerspectiveofEarlyModernHistoryofSino-BritishThoughts PanLin

#StudiesintheHistoryofEuropeanSinology

#T.S.Bayer,thePioneerSinologist KnudLundbaek Trans.WangLihong

#FromFrançoisXaviertoMatteoRicci:ThePreparation,EvolutionandImplementationoftheMissionaryPolicyoftheEarlyJesuitMissionariestoChina LiShengwen

#TheOverseasIntroductionandResearchofChineseClassics

#TheInfluenceofchantefablesontheChineseNovel MargaretB.Wan

#StudiesonChineseclassicalnovelsinKoreaandtheirresults MinKwan-Dong

#AReconsiderationoftheEast-AsianCivilization ZhaoDongyi Tans.LiLiqiu

P004

#Sino-WestLanguageContactandChanges oftheChinese Language

#TheFirstMilestoneofDutchSinologicalResearch—JustusHeurnius’ManuscriptDutch-ChineseDictionaryand Chinese-DutchCompendiumDoctrinae Christianae KoosKuiper Trans.YangHuiling

#Problemsconcerning“Nin” UchidaKeiichi Trans.SongJie

#InspirationsDrawnfromStudiesofSiZhouZhi’s(SurveyofFourContinents)Neologisms ZhongShaohua

#OrganizationsandRecentDevelopments

#TheSinologistsandtheInstituteofChineseStudiesofParis

#—AnObservationfocusingonPaulPelliot GeFuping

#ResponseandReflection:AChinese PerspectiveonDaoistStudiesinFrance ChengLesong

#BookReviews

#StudiesofSino-WestCulturalExchanges:Documentation,PerspectiveandMethodology ZhangXiping

#PrefacetotheFrenchVersionofLiangShuming’sFundamentalstoChineseCulture ZhaoXiaoqin

#OneBookandTwoSinologies TanHuiying

#AWorkSignifyingtheNewResearchOrientationinSino-WestCulturalExchanges

#DongShaoxin

#FourReviewsofSinologicalWorksfromInternationalJournals Tran.YeXiangyang

#Afterwords ZhangXiping

P001

C1

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刍议

#□张效民

#内容摘要:海外中国学研究是国内学者对海外学者的中国研究的再研究。国内学界系统的中国学研究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建设开始逐渐提上日程。而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说,国内学界还需对其概念界定、学科定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问题进一步加以明确,以最终促进该学科建设的规范化和谱系化。

#关键词:汉学 中国学 中国学研究 学科建设

#Abstract:Theso-calledStudiesonChineseStudiesAbroad,asthetermsuggests,isastudyconductedbyChinesescholarsonChineseStudiesinforeigncountries.Itcanbedatedbacktotheendofthe1970sandearly1980s.Tillnow,greatachievementshavebeenattainedinthisfield,which,toacertaindegree,hasledtofurtherdiscussionofbuildingitupasanindependentsubject.Butasfarasthestudiesareconcerned,scholarsstillneedtoclarifyitsdefinition,orientation,contentstobecoveredandmethodology,soastopromoteitsdevelopmentasasystematicsubject.

#KeyWords:Sinology,ChineseStudies,StudiesonChineseStudies,DisciplineDevelopment

#海外中国学研究是国内学者研究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是

P002

一种再研究。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研究由来已久,①目前中国学在海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学术场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②国内学界对海外中国学的系统研究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③经过多年的研究,海外中国学研究业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④尤其是近年来一些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前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11月。该中心以北京外国语大学相关院系、研究所及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为基本队伍,开展对海外汉学和海外中国学全方位的研究。目前,中心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出版专著、编著、译著、教材等60多部,发表论文数百篇;中心学术辑刊《国际汉学》在本研究领域享有声誉;中心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在人才建设方面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聘请海外专家为客座教授,同时招收硕士生、博士生;中心在文献资料建设方面已经初具规模;中心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课题。经过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正日益成为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⑤

#随着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建设也逐步提上日程。学科建设需要严格的谱系逻辑、高度的规范化和学术化。而就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来说,目前学界还需对其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学科定位、研究方法等进一步加以明确。

#概念界定

#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应当有一个明确而规范的界定。名不正则言不顺,更为重

〈〈①有学者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6世纪后期,到目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参见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析略》,载朱政惠编:《海外中国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5页。

②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③朱政惠先生认为,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至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最有成果的时期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参见朱政惠:《把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大机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

④主要表现为大量海外重要中国学者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基础工具和文献资料的建设,海外中国学研究专著的出版,优秀研究团队的形成以及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的建立。参见朱政惠:《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与思考》,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详细情况请参阅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网站,网址为http://www.sinologybeijing.net/default.aspx。〉〉

P003

要的是,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界定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它规定了该学科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目前在该研究领域有两个最重要、最常见的相提并论的概念,即“海外中国学研究”和“海外汉学研究”,学者们对这两个概念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和认识。⑥概念的纷争一直是困扰该领域的一个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界对于这两个概念的争执主要来自对“汉学”和“中国学”的界定的分歧。⑦综观国内学界的研究,学者们对“汉学”和“中国学”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汉学”等同于“中国学”。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汉学就是中国学。相关的界定如“中国学,亦称‘汉学’、‘中国研究’、国外关于中国的研究的统称。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⑧二是将现代汉学等同于现代中国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传统汉学(Sinology)和现代汉学(ChineseStudies)是两种汉学形态:传统汉学从18世纪起以法国为中心,崇尚于中国古代文献和文化经典研究,侧重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语言等人文学科的探讨;而现代汉学则兴起于美国,以现实为中心,以实用为原则,侧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包括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等一切领域,重视正在演进、发展着的信息、资源。现代汉学就是现代中国学,或者说现代中国学是汉学的现代化。⑨

#第二,“汉学”包含“中国学”内容。如有学者认为“汉学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就狭义而言,英文Sinology一词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同时也包括某些‘专学’研究,如敦煌学、考古学等。其特点在于注重历史与人文;而就广义而言,‘汉学’则可以包括本世纪在美国发展起来、并在今天遍及欧美的对中国近现代以及当代问题研究的所谓‘中国学’,即英文的‘ChineseStudies’”。⑩

#第三,“中国学”包括“汉学”内容。类似的界定如“中国学脱胎于汉学,研究涉及的学科几乎遍及中国的各个领域,既可以是对汉代以来经、史、物、训诂、考据的研究,也可以是对近代中国的研究,还涉及对当代中国的研究。所有这些关于中国

〈〈⑥事实上,还有些学者使用“海外(国外)中国研究”这样的概念。

⑦常见的一些概念还有“中国研究”、“国际汉学”、“国外汉学”、“世界汉学”、“海外汉学”、“传统汉学”、“现代汉学”、“海外中国学”、“海外中国研究”等。

⑧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序”,第1页。

⑨阎纯德:《从“传统”到“现代”:汉学形态的历史演进》,载《文史哲》,2004年第5期。

⑩任大援:《“汉学”与“中国学”:20年来国内出版物览要》,载《中国出版》,1999年第5期。〉〉

P004

的研究统称为‘中国学’”。(11)又如“‘汉学’指的是外国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比较侧重于中国古代历史、制度、语言、文字、哲学、艺术等领域。‘中国学’涵盖了‘汉学’的内容,又扩展了当代中国研究的范围”。(12)

#第四,“中国学”与“汉学”迥然有别。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汉学”主要指海外学者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献的研究,属于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而“中国学”一般指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这两个概念用英语表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词(分别对应Sinology和ChineseStudies),在西方国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科。(13)汪荣祖先生就指出,在国外“汉学”与“中国学”是不同的提法,有方法学上的区别。二战以前汉学家多在欧洲,他们比较重视语文的训练,战后的中国学叫“ChinaStudies”,强调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学”。(14)也有的学者从学术史和学术功能上将二者加以详细区分。从学术史来说,“汉学”具有400年的传统,拥有成熟完整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中国学”则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问,更注重学术研究对于现实的关照性意义。从学术功能上讲,“汉学”是一门独立于现实之外的书斋式学问,是一门“钻故纸堆”的纯学术;“中国学”则注重对现实的关注,肩负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的任务,甚至可以被称为政府的“智库”。(15)

#正是基于对“汉学”和“中国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国内学者对“海外汉学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界定也出现了分歧。根据上文对“汉学”和“中国学”的分析,学界对“海外汉学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界定同样存在四种情况:一、“海外汉学研究”等同于“海外中国学研究”;二、“海外汉学研究”包括“海外中国学研究”;三、“海外中国学研究”包括“海外汉学研究”;四、“海外汉学研究”与“海外中国学研究”是两个有联系但又有明显区别的概念。

#学者们所秉承的不同见解直接导致了概念使用的混乱,这表现在国内所成立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出版物(如丛书、著作、论文等)的名称及其研究内容上。就研究机构来说,比如有北京大学的国际中国学研究室、清华大学的国际汉学研究所、

〈〈(11)沈文敏:《中国学吸引世界目光——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侧记》,见http://www.people.com.cn。

(12)王荣华在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的发言,参见《世界走向中国:从汉学到中国学》,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3)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

(14)汪荣祖、朱政惠:《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日。

(15)王荣华、黄仁伟:《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P005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的国际汉学研究所等。上述研究机构名称各异,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其隶属关系也各不相同。(16)就国内的一些出版物来看,如辑刊方面有张西平先生主编的《国际汉学》、阎纯德先生主编的《汉学研究》、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世界汉学》、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等;丛书有王元化先生主编的“海外汉学丛书”、刘东先生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世界汉学译丛”、“世界汉学名著译丛”、“北京大学二十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等,而近年来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更是不一而足。同样,这些出版物的名称及其研究内容都明显地揭示出学界在概念使用上的分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情况下,“中国学”和“中国学研究”这一组概念也往往被等同起来。针对“汉学”与“汉学研究”,李学勤教授曾指出“汉学”是针对中国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汉学研究”则是对汉学本身及汉学家进行研究,两者密切相关而又互不相同。(17)同样,我们指称的“中国学”是国外学者的中国研究,而国内学界对于国外中国学的再研究活动则被称之为“中国学研究”(StudiesofChineseStudies),(18)这实质上是一种反研究。不难看出,从概念的内涵、研究的主体和客体以及研究的内容上来说,这两个概念都迥然有别。

#针对上述分析,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个非常明确的概念,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辞。“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问题,还有一个政治、学术的取向,是‘汉学’就是‘汉学’,是‘中国学’就是‘中国学’,不要把它们混在一起。”(19)学术之所以成为学术,是因为它严谨、规范、科学。这不仅直接关系到该领域的研究性质和研究内容,也更关乎到学术的深入发展和学科的谱系建设。因此,笔者的建议是学界应当将“海外汉学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两个概念认真加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6)如北京大学的国际中国学研究室曾隶属于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现隶属于比较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其前身则隶属于该院情报研究所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室;华东师范大学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很快招收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方向定为海外中国学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科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分支方向,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部门批准,该中心新设海外中国学研究博士点,属历史学科二级学科,2007年正式对外招生。

(17)阎纯德:《汉学研究》(第三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1页。

(18)崔玉军:《80年代以来大陆的国外中国学研究:历史与展望》,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9)王维江:《海外中国学研究与“汉学”、“中国学”区分》,载朱政惠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P006

#学科定位

#随着海外中国学研究在国内学界成为一种“显学”,有关其学科定位和学科建设问题也日渐成为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综观学界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探讨其学科定位问题:其一,中国学研究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二,如果是一门学科,如何定位和建设?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学研究只能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不能称为学科。因为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准和条件,有学界公认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从上述意义上讲,国内中国学研究“只能是多范围、多对象、多学科的一种研究领域,而根本不可能是独立学科”。(20)第二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研究内涵、专业学术研究力量、稳定的学术基地和学术阵地、必要的学术交流、必要的资料、在大学中有稳定的课程和学生等条件,(21)认为中国学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学术、一门独立的学科。(22)目前,国内学界有相当多的学者持有类似观点。

#如果承认其为一门学科,那又该如何对其定位?目前学者们(或一些研究机构)大都结合自身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建设路径对中国学研究进行定位,因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如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把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学术史研究的一部分,重点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北京大学以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为出发点,强调文化现象的比较分析,探索中国文化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以及进入对象国后的发展变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则依托语言优势,做了大量译介工作;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中心则把该研究作为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一个分支。客观地说,“事实上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已经分解

〈〈(20)刘凌:《名不符实的学科命名——从“汉学”称谓谈起》,http://www.literature.org.cn。

(21)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中国学研究析略》,载朱政惠主编:《海外中国学评论》(第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22)1983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正式开设了“日本中国学”课程。1985年,该专业正式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严绍璗认为,根据世界学术的通例,当一种“研究”登上了大学的讲台,在大学中成为了稳定的课程,并有了相应的学生的时候,这一研究便可以被承认是一种“学术”了。据此,他推断中国对海外中国学(汉学)的研究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以北京大学为学术舞台,在我国学术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术”。参见严绍璗:《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汉学)研究文库总前言》,载《汉学研究》(第8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1页。〉〉

P007

到各相关学科来落实和推进”。(23)

#但上述定位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沟通协调学者们的研究,以便合理地把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其学科体系建设。实质上,国内学界目前的定位都是基于本身的学术背景和研究领域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整体性,国外中国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整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研究内容

#概念的界定直接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正是由于学界目前对“海外中国学研究”概念的不统一,所以各研究机构和相关的学者在研究内容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研究内容是构成学科体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学科发展的主题。“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的集合,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学科,必然有其自身的特征,亦即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24)

#当然,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发展变化的,其研究内容也都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海外中国学研究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在国际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中国的人文、经济、政治、法学、宗教、社会、对外关系与外交等焦点问题。(25)当今的海外中国学呈现出强烈的现实性、政策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其研究重点是和中国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具有区域研究(areastudies)的属性。(26)

#在这个方面,美国的中国学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二战后美国的中国研究十分兴盛,并最终发展成为国外中国学的重镇。汪荣祖先生曾提及美国的中国研究是从美国汉学发展到美国中国学,是一种区域研究,明显具有实用主义的特点。(27)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哈里·哈丁(HarryHarding)先生也认为目前美国

〈〈(23)朱政惠:《关于史学史研究和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24)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25)王荣华、黄仁伟:《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第6—26页。

(26)有统计表明,目前美国的中国研究机构有200所左右,职业研究人员1000余人,每年的相关博士生约有1000人,若将图书馆的东亚部、学生、研究机构算在一起总体人数约有6000人。张西平、叶向阳:《关于海外汉学的对话》,见http://www.tzwh.com。

(27)汪荣祖、朱政惠:《美国的中国研究:历史与现状》。〉〉

P008

的中国学属于社会科学,强调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的是现当代的中国。(28)不难看出,目前美国中国学的研究内容和传统汉学的研究内容迥然有别,除了涉及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研究,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社会、金融、法律、宗教等的研究。我们目前耳熟能详的一大批美国的中国学专家(或者中国研究专家)都是国际关系学界的知名学者。但是,笔者通过对所能查阅到的资料分析,发现国内对美国中国学的研究目前还主要是集中在美国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方面,属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近现代中国问题已经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同样,有的学者或者研究机构则是将国外的中国文学研究纳入研究范畴,将其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有鉴于国外中国研究内容的发展和变化,笔者建议国内相应研究也应当随之变化,而不应仅仅是将“海外中国学研究”作为历史学或文学等学科的一个分支,从而全面把握当今海外中国学的全貌,建立完善、系统的中国学研究学科。

#研究路径和方法

#在知识发展史上,任何学科都有着自己的知识谱系。海外中国学研究若要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建立自身完整的知识谱系。“所谓知识谱系,就是一个学科知识发展和变化的系统,表现了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知识谱系是一个历史谱系,显示了知识的诞生、成长、发展、进步、转换、革命。要把握一个学科的整体发展脉络,就要了解它的知识谱系。”(29)要想系统地把握海外中国学的发展历程,就必须了解其历史,对其整个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梳理,明确其知识建构和学术机制的历史背景及历史形成。朱政惠先生也曾指出,国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我们有必要反思前辈的研究以便吸取经验教训。“这个百年史的研究应包括对历史过程的基本梳理,对演变阶段、演变规律、演变特点的大体探讨,以及相关重要人物、代表作、学术思潮、方法论的探讨等。”(30)“这样的清理也是一份重要的学术积累,能使我们清晰把握其学术渊源、学术谱系,并从这样的学

〈〈(28)2010年11月2日,笔者专程赴弗吉尼亚大学拜访哈里·哈丁先生,同他探讨了当今美国的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哈丁先生认为“中国学”对应的英文是“ChineseStudies”或“ChinaStudies”,而“汉学”对应的英文则是“Sinology”,是对近代以前的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人文等的研究。

(29)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第3—4页。

(30)朱政惠:《把握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