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的回顾与前瞻——德国汉学史研究论集》中心网站新闻稿
日前,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张西平教授、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朗宓榭(Michael Lackner)教授主编的论文集《德国汉学的回顾与前瞻——德国汉学史研究论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本书系2005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中东远东语言文化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德国汉学史国际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归属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近年合作出版计划中的“国际汉学研究丛书”系列。
全书收录了张西平“从德国汉学看中国学术界的海外汉学研究——‘德国汉学史国际研讨会’大会总结”,“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在开幕式上的致辞”,“瑞士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和新闻处副主任颜力维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余三乐“莱布尼茨心目中的‘最伟大的事情’——从北京的天主教南堂看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胡太春“郭实腊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时的广州社会环境”,司马涛“前路的借鉴:被遗忘的汉学家石密德的生平和著作”,王维江“克劳斯·梅纳特:德国战后第一代‘中国通’”,孙立新、廖礼莹“卫礼贤的中国接受”,叶隽“平生风义师友间——卫礼贤与蔡元培、杨丙辰的北大交谊”,朗宓榭“《孔子:中国哲人》与《中庸》的理性化”,何乏笔“德语化的中国哲学:从接受史到问题化”,那薇“海德格尔与道家在唯一源泉中道说歌唱”,徐文堪“从葛玛丽教授的著作看德国学者对西域研究的贡献——兼论汉学与西域研究之结合”,党宝海“傅海波教授的蒙元史研究——一个简要的述评”,薛华“席勒论孔子”,卫茂平“诗人君特·艾希及其所译汉诗”,马军“‘1949年前中国学术界对德国汉学的译介’篇目初编”,刘正“19世纪以前德国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以日语资料为中心的考察”,李雪涛“德国汉学:历史与展望——‘首届德国汉学史国际研讨会’综述”等重要文章。
“德国汉学史国际研讨会”是国内第一次国别和地区汉学史研讨会,这是中德当代学术史上一件值得关注的事。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希望通过对德国汉学的研究,逐步摸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海外汉学的研究,特别是对德语区汉学的研究,使国人对中国近代学术的形成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当今中国学术的重建有一个更为广泛、更为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