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编辑部、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7月4—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成功举办。
开幕式上,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先后致辞,向与会来宾表示欢迎,并分别介绍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国际汉学》期刊开展海外汉学研究及文明互鉴工作的情况,均强调了举办本次文明互鉴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学术研讨会的重要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在主会场合影

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上海外国语大学李岩松校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李校长指出,交流互鉴是人类进步的永恒主题,不同文明正是在交流与互鉴中消除隔阂、共生共荣。海外汉学是国际社会认知与理解中国的重要学术路径,不仅为中国学术发展注入全球性视野,更在本土与域外、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重塑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表达。李校长表示,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汇聚多方学术力量,共建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召开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致贺信两周年,具有特别的意义:既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推动学术交流、提升研究水平的重要契机。赵刚副校长强调,多年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探究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的轨迹和路径;以世界眼光考察域外中国研究,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以中国文化为本位的话语体系,向全球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产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带动了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汉学》期刊与海外汉学研究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他期望本次大会参会学者一道充分研讨、深入交流,凝练中国话语特色;赓续传统、守正创新,贡献海外汉学研究;紧密联系、同频共振,共同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深耕发展、再谱新篇。最后,赵刚副校长以任继愈先生赠予《国际汉学》的题词与大家共勉:“广交天下学友,共促文教繁荣。”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在致辞中指出,北外与上外是中国外语类高校的排头兵,两大高校联袂举办此次会议,是一个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学术事件。他表示,外语类高校长期聚焦外国语言与外国文学研究,而本次会议以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为核心议题,标志着外语类大学学术研究的积极转型。他强调,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大学应将自身的语言优势同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史研究、文明互鉴研究、国别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形成独有的特色与学术创造力,并特别指出,青年学者积极参与文明互鉴研究、自觉融入跨文化视野,令他倍感欣喜。他勉励青年一代不断探索,为中国学术的全球表达注入新动力。张西平教授介绍了《国际汉学》的创刊及其发展历程、栏目特点、编委、期刊展望等,表示《国际汉学》将始终秉持在文明互鉴视野下开展海外汉学研究,从中外文化交流原始文献出发去把握中国之历史,推动对中华文明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现贡献学术力量。最后,张西平教授特别感谢张帆教授团队为本次会议所做的精心筹备,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受聘为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为进一步促进上外与北外在中国话语与海外汉学领域的深入合作,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特聘任张西平教授为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李岩松校长为张西平教授颁发聘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会议设两场主旨报告、十个专题论坛、主编论坛。第一场主旨报告上半场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高方教授主持,下半场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胡文婷主持;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华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主持;十个专题论坛分为上下两场,每场设有一位主持人与一位评议人;主编论坛,即主编面对面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任大援教授在主旨论坛(一)上发言
在这次会议上,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师生积极参与,分别在主旨报告、专题论坛上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国际汉学》副主编任大援作了题为“汉学的传统及其在19世纪之后的演变”的主旨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车琳作了题为“我们如何言说自我和他者?——以程抱一和费朗索瓦·于连的中国诗论为例”的主旨报告。在以“海外汉学家与中国知识研究”“中国典籍翻译与海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国形象海外构建”“海外汉学文献及文明互鉴研究”“文学跨文化交流与叙事”为主题的十场平行专题论坛中,我校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叶向阳做了题为“17世纪英国作家对于中国知识的引证——以伯顿《忧郁的解剖》中所建构的‘乌托邦’为例”的报告,李伟华老师作“皇家亚洲学会与西亚文学的经典化与世界化”的报告;《国际汉学》责任编辑王晓丹作了“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问题探究——基于《国际汉学》的考察”的报告;博士生李莉、冯燕琴分别做了关于“华裔学者许芥昱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译介》”“爱国与民族叙事——七年战争背景下的《中国孤儿》爱国与民族叙事”的报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薛维华、教师田卫卫、《国际汉学》责任编辑叶枝梅也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张西平教授在会上表明,今年是《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希望与会专家学者、青年学生继续关注汉学研究,欢迎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今年10月15—17日的“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海外汉学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

张西平教授在主编面对面环节中发言
本次大会吸引海内外近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晟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刘耘华、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吴光辉,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周云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南亚学院(东南亚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志强等知名专家做了主旨报告;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美国佐治亚学院暨州立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日本关西学院大学、日本龙谷大学、越南河内师范大学等国际高校的师生参加研讨。在会议特设的“主编面对面”环节,《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中国比较文学》主编宋炳辉、《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张冰、《外国语言文学》主编葛桂录、《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主编纪建勋、《德意志研究年鉴》主编谭渊也进行了对谈交流,各位主编围绕期刊特色、发展与创新理念、投稿建议等内容,展开深度交流,为进一步推进期刊合作、培养学术人才、构建研究团队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