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北外国中院承办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分论坛“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16 [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大会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举办了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公共外交活动。大会的五个平行分论坛议题分别为:“从世界看中国:文明的赓续与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分析和经验启示”“多学科视域下的世界中国学知识体系”“数智时代的世界中国学:机遇与挑战”“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来自50个国家的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

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大会协办单位,主办了大会分论坛“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承办。分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际汉学》主编赵刚,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李雅芳,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静炜先后致辞。

赵刚介绍了北外长期以来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的突出优势,以及在青年汉学家培养方面的实践探索与成果。北外是国内最早开展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高校之一。自1996年至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已成为建制齐全、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的中国学研究机构。在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与建设的高地上,北外主办的《国际汉学》期刊发挥了重要作用。适逢《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国中院推出《国际汉学》30年成就展,希望与更多的同仁一道以期刊为平台,共同做好全球文明对话和文化传播的桥梁纽带。借“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分论坛平台,期望中外学者深入交流研讨,推进学科建设,集聚众家智慧,促进青年成长,深化同频共振,共促文明互鉴。

李雅芳在致辞中阐释了青年参与对于世界中国学范式创新的时代意义,介绍了中国外文局在构建青年与世界中国学互促新格局中的三维探索——体制层面上搭建学术对话平台、活动层面上创新人文交流实践方式、主体层面上赋能青年成为“中国叙事”的共创者。她提出未来的世界中国学研究需要构建青年学术共同体,为此,中国外文局将继续强化理论供给、深化机制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以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静炜在致辞中介绍了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培养融通中外的汉学人才、推动文明互鉴的学术创新”为核心使命,十余年来深耕“新汉学计划”“四海译家”等项目,已建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青年汉学人才培养体系。未来“新汉学计划”将紧紧围绕“支持青年、成就青年”,夯实青年汉学人才成长平台,针对青年需求提供全学科选择、全链条培养、全过程服务,逐步建立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家的国际学术共同体,为繁荣和发展国际汉学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服务。

分论坛举办了“《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成就展”,并发起“世界中国学研究期刊联盟”。联盟旨在凝聚世界中国学期刊力量,整合全球中国学研究资源,加强各国学者交流合作、共建共享,推动中国学研究繁荣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五家发起单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汉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文学》。

分论坛组织了三场学术沙龙,主题分别为: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与青年汉学家培养、Z世代青年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国际汉学》与世界中国学的发展。30位中外学者以及小红书、大象出版社两家媒体机构进行了交流发言。论坛突出了跨语言、跨文化、跨国别,体现了世界中国学的世界性、对话性和发展性。

学术沙龙一聚焦世界中国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与新一代汉学家的培养机制,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主持。与会学者从历史沿革、国别比较、教育实践等多维度展开了系统论述。在学科建设方面,讨论梳理了中国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法国学者白志敏与俄罗斯学者阿克塔莫夫•伊诺肯基分别回顾了法国汉学史以及苏联与俄罗斯联邦的汉学家培训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与国际视角。中央民族大学李鸿宾教授则从中国古史研究出发,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这些讨论共同强调了夯实学科基础、明晰学科主体性的重要性。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会议重点探讨了如何塑造面向未来的中国研究学者。澳大利亚学者席格伦、印度学者阿伟杰特•班纳吉等分享了各自国家在培养中国学研究人才方面的经验与模式。国内学者如房宁、吴原元则从“中国主体性”出发,强调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且能深刻理解中国内涵的青年汉学家的战略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刘铁娃教授进一步将议题延伸至教育变革与青年领导力培养,指出了人才发展与时代需求的紧密关联。

学术沙龙二凝聚众多国内外学者的智慧与洞见,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世界中国学研究室主任郭景红主持。国内学者主要从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学的学科特点、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来自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尼日利亚的青年汉学家们则聚焦Z世代这一新兴受众群体,分享了推动中国戏剧等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创新路径,并就汉语国际教育在各国的发展历程、本土特征、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世界中国学研究面临诸多挑战,这更凸显了在中外学者间构建合作桥梁、促进文明对话的紧迫性。多位发言者强调,要善用数字化传播手段,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中华文化在海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世界在中国语境中理解中国,是推动文化交流的关键。整场讨论见解独到,充满前瞻性,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开辟了新思路,注入了新动力。

学术沙龙三紧密围绕《国际汉学》期刊与海外汉学研究主题,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朝意教授主持。张西平教授深情回顾了《国际汉学》三十年发展历程,向学术前辈致敬,并对中国学学科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辨析。国际儒联副会长安乐哲先生对国际汉学期刊创刊30年发来祝贺视频,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光杰致辞表达了对《国际汉学》的深情厚谊,表示将对世界中国学研究发展给予更大支持。参会学者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比较学等多个维度分享了他们的学术成果与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学既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大家一致认为,未来中国学的发展需承继传统,贯穿古今,融通世界,要广泛团结全球青年学者,在全球视域下来展开对于中国和中外文明互动的研究,深入交流文明的赓续和创新,推动文明互鉴。期刊是汇聚学术力量,参与全球文化治理的平台,也是培养中国学研究人才的重要阵地,更是中国学学术与世界学术交流对话的窗口,《国际汉学》创刊三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再出发起点,我们将发挥学术优势,团结各国汉学家,为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分论坛“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的研讨与交流,让海内外专家形成广泛共识:推动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加强扎实的学科建设和可持续的青年人才培养。这需要融汇中外智慧,在尊重学术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为世界各国理解当代中国、促进文明互鉴构建坚实的人才与学术基础。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薛维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区域与国别高等研究院院长刘铁娃,参加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大会期间,赵刚副校长、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平教授等接受多家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