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北外召开
2016年6月23日至24日,“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世界亚洲信息研究中心、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共同协办。本次会议既是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尤其是在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领域内回顾总结的大会,也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世界范围内不同文明、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日益迫切的时代语境下,国内学界面向未来的一次反思和展望的大会。
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已经成为国家之重大任务,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与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正是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的内在要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原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以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化为己任,整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整体学术力量,对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中国文化研究给予学术的观照和思考,探索和研究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历史与轨迹,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成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2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为实体核心,筹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内高校、国家机关、学术团体等联合展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新研究,深入展开中外优秀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2016年适逢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的深入研究,该院与教育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共同商议,举办此次会议,旨在总结经验、以智谋策、规划未来,承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历史职责,而不辜负时代的机遇。
开幕式由本次会议主办合作单位即教育部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杨海英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有中副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欢迎词。开幕式环节特别设置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终身成就奖”的颁奖仪式,仪式庄严,很好地诠释了人文学术研究的传承与情怀。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特别向四位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李明滨教授、阎纯德教授、严绍璗教授和耿升研究员表达了敬意与感谢,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向获奖者致颁奖辞,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副校长和教育部高校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的王炳林主任为获奖者颁发了奖杯和证书。
经过一年的筹备,本次会议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原本计划40人左右的会议,却在学界同仁的热情和鼓励中,陆续收到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北京大学、社科院、复旦、南开等国内60余家高校科研机构提交的近百份稿件,参会学者已逾百人。有的不远千里,有的已近耄耋之躯,大家带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希望,也带着对学术的思考和问题在夏日炎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相聚。
本届会议采取主旨演讲和分主题研讨的形式。主旨演讲由北京外国语中国语言文学院院长魏崇新主持,阎纯德教授、王晓平教授、耿昇研究员和曹顺庆教授分别以“我和汉学研究”“日本诗经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法国汉学界白乐日及其国际视野”“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译介与变异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为题,做了精彩的发言。大会的分主题讨论则划分为汉学(中国学)研究第一分会场、汉学(中国学)研究第二分会场、译介研究分会场,在同一时间分别展开。
会议期间,部分与会者还参加了23日晚的“全国高校外语系比较文学研究协调会”,为国内外语院系的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出谋划策。
24日闭幕式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三个分会场的学者代表葛桂录、李玉良和王银泉教授以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分别总结发言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代表下一届会议的主办方致辞感谢本届会议的主办方和协办方,并欢迎大家明年去天津开下一届年会。随后,张西平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在展望国内学界尤其是外语类院系展开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远大前景的同时,再次重申了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愿为学术的发展,贡献自己力量、打造天下公器之平台的决心和理想,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最后,顾钧教授宣布会议圆满结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观点深刻,影响必将深远。其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和“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要求与指示。
因此,“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的举办,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学术力量在服务国家新战略、开拓研究新领域、完成学术新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自己努力与贡献的具体展现,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