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至14日,首届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与中华文化外译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省身楼召开。 本次会议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承办。国内外近90所高校的国际汉学学者,以及中华文化外译学者近二百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由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吕世生主持。南开大学外国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致开幕词,他代表南开大学欢迎与会专家学者的光临,他表示:学术会议举办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学术热情和学术水平。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国际汉学研究和中华文化外译研究如同孪生姐妹可以永远结伴同行,互相丰富学科内涵和促进学术发展,为文化走出去的伟大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介绍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她说:通晓世界、树立自信、表述好自己,在世界各文明的互动中间找到我们的位置,当代学人的责任。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闫纯德教授、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复旦大学马秋武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车琳教授等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研讨会分成汉学研究、古典文本外译与传播、现当代文本外译与传播、非英语译本翻译与传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八个分论坛,就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国文化(文学)的对外译介和传播研究、国际汉学(中国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国际汉学(中国学)人才培养以及中华文化外译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成立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China Academic Union on Overseas Sinology,简称CAUOS)。 该学会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二级学会,是为加强全国高校外语学院海外汉学研究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推进国内比较文学和海外汉学的深入研究,而构建的全国性高校外语院系的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有70余所院校的115名学者成为学会首批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来自23所高校的30位理事。经理事会投票产生了常务理事会,并推举张西平教授任会长,阎国栋教授、梁燕教授任副会长,杨慧玲教授任秘书长,龙宇飞教授任副秘书长。汉学学会的成立,是国际汉学研究的里程碑,标志着国际汉学研究已经植根于各高校外语学院,外语学者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而宽广的学术领域,运用汉学研究之长,发挥语言文化优势,担任文化使者,在世界范围与他国学者就中国话题进行平等对话和讨论。此举为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研讨会学术意义深远:
一、 首创性地把国际汉学(中国学)与中华文化外译研究纳入同一个会议讨论的范畴,加强了学科交流与互鉴。拓展视野和思路,以学术为公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聚力。
二、 青年人才辈出,国际汉学和文化外译人才学者青出于蓝。近年来国际汉学和文化外译研究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而结束多年的“潜水期”,一跃成为显学,因而也成为青年学者学术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使他们以国际汉学研究为“纽带”,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路标,带领他们走上了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中学西传之路”。
三、 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的建立,让国际汉学(中国学)研究进入了高校外语教师的视野,这不仅壮大了汉学研究队伍,还为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开辟了新领域。当前,外语教师正从语言研究逐渐向文化研究转轨,外语人的角色正从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转向为“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次大会正逢其时,具有深远的意义。
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会长张西平做了大会总结发言,他充满激情的演讲让会场气氛进入高潮。“百年来,我们以西为师的学徒期即将过去,中国学术进入了调整和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术研究已经在全球展开,中国学者同西方学者的平等学术对话即将展开。在这历史的转折期,我们每位学者都是见证者,应抓住机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正在北京召开,外语学科被前所未有地推倒了文化交流的前沿!” 会议在令人鼓舞的气氛中落幕,同时,预示着下一届研讨会的开始,届时各界学者将齐聚上海外国语大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言实出版社等派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北京大学出版社在大会上宣读了“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丛书”征稿函。
通讯员:龙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