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2012年11月15-16日,由我校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澳门大学、和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澳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校长韩震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杂志社总编辑高翔、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郝雨凡一同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我校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任张西平教授主持。
澳门学是以全球视野以及人类文明发展为参照,以澳门本土知识系统的建设及其与世界的联系为目标的一门国际性的新兴学科。在中外交往的历史上,澳门外引欧洲,内联中国内地,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枢纽,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传播和影响的驿站,不间断地记载明清以来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各种信息,直接或间接对东西方近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次会议以澳门学为例,立足于全球视野下的知识建构与学术成长,会议内容丰富,议题新颖。与会学者来自两岸四地以及俄罗斯、葡萄牙、意大利、德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我校中国海外汉学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米亚斯尼科夫(V.S.Myasnikov)、葡萄牙中国学院澳门研究中心教授金国平、澳门大学教授汤开建、澳门大学教授萨安东(A.V.de Saldanha)为大会做主题发言。除大会主题发言学者外,一些中外知名学者如德国慕尼墨大学普塔克教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明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汪前进研究员等也应邀请参加会议并发言。我校中国海外汉学中心柳若梅教授、李雪涛教授、麦克雷教授、杨慧玲副教授以及王硕丰、康太一、刘美华三位博士生都参加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0多篇,从澳门学的学科建设、澳门与中外关系、澳门文献与澳门学学科成长、中外宗教与文化交流等角度展开研究和探讨。
本次研讨会是既在澳门和葡萄牙里斯之后,首次在中国内地举行的以澳门学为中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进一步揭示了澳门学所蕴含的在全球视野下人类文明接触、交汇与融合过程中的内涵与价值,在主流学术界积极推广了澳门学的研究与发展,为在全球视野下知识构建与学术增长提供研究范例与讨论平台。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体现了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中心的学术实力,扩大了中心的学术影响力,并为中心与其它学术机构与单位的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附:中心老师与同学在本次研讨会上的发言题目
简论罗明坚和利玛窦对近代汉语术语的贡献──以汉语神学与哲学外来词研究为中心(张西平教授)
19世纪北京的葡萄牙传教士与俄国传教士(柳若梅教授)
理解之同情与道器之论──如何看待杨光先对天主教之拒斥(李雪涛教授)
The Salesian educative work in Macau 1906-1926: the“Escola de Artes e Oficios” (麦克雷教授)
论马礼逊汉英英汉词典与“词典之争”及其当代学术价值(杨慧玲副教授)
天主教在华传教之合儒路线——以《圣经直解》、《儒教实义》、《古新圣经》为例 (王硕丰博士)
世界首部全本汉译《圣经》之成书背景考辨(康太一博士)
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对《圣经》的译介和传播(刘美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