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越南研究中心联合牛津大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跨文化视野下明清宫廷戏曲文献与古籍数字化研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来自10余所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此次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环节,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担任主持人,牛津大学邵逸夫汉学讲座教授陈靝沅教授、北外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教授先后代表主办单位发表致辞。
牛津大学邵逸夫汉学讲座教授陈靝沅在致辞中回顾了2016年、2019年两次访问北外的经历,介绍了办会的基础和初期工作,并表达了对从不同学术传统、学科背景出发,对宫廷戏曲研究和古籍数字化研究课题探讨的期待,致力于推动跨文化视野的学术交流。
北外亚洲学院院长苏莹莹在致辞中表示,数字人文学科的兴起给社科人文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方法,也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苏院长认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文学戏曲、图像与技术相链接,必将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和亚洲地区相关的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主题演讲环节,牛津大学邵逸夫汉学讲座教授陈靝沅教授就“宫廷戏本的链接:《康熙萬壽雜劇》的殘本、異名本與Q00533”进行分享。以《康熙万寿杂剧》残本十三出和《万国嵩声》为例,引出中国宫廷戏本所呈现的复杂文本状态以及研究者所面对的挑战,并介绍目前执行的研究计划如何建立《明清宫廷戏曲文献数据库》,尝试在数字化环境下对这些“异名同本”或“同名异本”的宫廷戏本进行文本系统的梳理与链接。
发言讨论环节,上半场由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晓姗主持,专家学者们围绕“明清宫廷戏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陶晓姗带来“雍朝戏事:从《活计档》看雍正朝宫廷戏曲的发展”的分享。介绍其通过对清朝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档案即《活计档》的整理,发现雍正帝深度参与到宫廷戏台、服装砌末等方面的设计与制作,并在其个人的喜爱与支持下,宫廷演剧的空间得到独立与固定,为后来的宫廷大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张净秋就“清宫三层戏楼的舞台使用与特技呈现——以《昇平宝筏》为中心”进行分享。文本与图像相结合,介绍三层大戏楼的空间意念、建造与文献阅读后的思考(两层戏楼过渡到三层戏楼的演变),并抛出对当下清宫戏曲研究的一些思考。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廖琳达就“马戛尔尼使团清宫看戏考”进行分享。介绍针对该使团成员留下的史料,考察剧场形式、演出内容以及他们对演出的反馈,探讨清廷的设戏动机、选戏方向、演戏形式,和使团成员由于语言不通及戏剧观差异所形成的理解偏差与文化龃齬。
茶歇过后,发言讨论继续,下半场由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张净秋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永恩介绍了元杂剧在明代宫廷的演出及其重要地位,明代民间元杂剧演出逐渐走向衰落并未对宫廷戏曲演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表示明代宫廷对元杂剧的搬演有自己的原则,也对剧本作了不少的改动,使之更符合明代宫廷的审美口味。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岩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析了宫廷演剧中的朝贡戏这一特殊的剧目。据现存史料分析,朝贡戏应该是作为外国使臣来华时的承应剧目。这些剧目既为外国国王、使臣展示着清廷在演剧方面的非凡实力,也体现出清廷对当时世界和远人的想象。
北外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帆副教授向大家展示了《故宫周刊》这一刊登大量的宫廷史料文献,包含青铜器、古玩、书画等,涉及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文物刊物,并对其中的演剧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初步考证,为宫廷演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牛津大学博士候选人杨丹探讨了曲谱编辑们在辑录《牡丹亭·惊梦》曲目时不同的谱曲理念与编辑意识,认为各谱间在曲文辑录与旋律谱订上存在可能的承续关系,各谱编辑在选曲标准以及对字声腔格的理解上存在差异。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张利群介绍圆明园宫廷演剧传统的形成与意义,确立“观—演”秩序,树立演剧规范,引导观剧品味,教化世间百姓,推动戏曲传播,表示演剧并非仅为单纯的宫廷娱乐消遣方式,它在推动中国戏曲的发展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结讨论阶段,学者们各抒己见,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补充,现场讨论氛围十分热烈。
5月20日下午,研讨会内容从传统戏曲文本研究转向与图像、数字技术联结的古籍数字化研究。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金文京先生带来“朝鮮燕行使所見乾隆時期清朝戲劇”主题演讲,介绍1790年为祝贺乾隆皇帝大寿被派往中国的燕行使留下来的有关宫中戏曲表演,以及他们跟同时也为庆贺而来的越南使节之间的交流资料,也将燕行录中有关清朝宫廷戏剧的数据和越南方面的同一数据进行比较,指出双方的同异。金教授在演讲的最后提出了对东亚“共享文化”的反思,令人深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后马旭苒分享了“清代来华西方人眼中的宫廷戏”,从英国使节马嘎尔尼、美国画家凯瑟琳·卡尔、末代帝师庄士敦等人的记录入手,表示西方来华人士著作中对内廷观剧的观察和记录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并阐述东西方文化在清宫戏中的碰撞。
中山大学(珠海)助理教授陈佳妮就“图文相生:《金陵百媚》与《吴姬百媚》中的名妓形象”进行分享,考察花榜创作在明代江南地区这一青楼文化中心的新发展,以图文相生的形式呈现名妓的日常生活和不断拓展的艺文领域,探索明代名妓与文人文化更深层次的互动及其带来的自我认同与文化身份之转变。
陈靝元教授代表牛津大学TEXTCOURT团队介绍其建立的一种针对宫廷戏剧的数字研究方法,阐述其团队为了汇集明清宫廷戏曲这些珍贵的材料,探寻研治这些戏曲的方法,而计划试图创建第一个专门用于收集中国宫廷戏曲的数字数据库,并说明该项目如何按照TEI(文本编码规范)转录剧本的内容、制作附有标记的戏曲文本。
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刘成林对文档识别技术现状做简要介绍,介绍了近年来文档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仍存在的不足,并分析起在古籍数字化中的应用前景。
牛津大学副研究员慕昱安分享“宫廷戏曲的地理纬度:以中国地名为例”,提醒使用者在运用现代数位人文工具的同时也要具备传统人文功底,以热图等视觉化方式呈现地名在资料库中出现次数的差异,并在反映宫廷戏曲全国性视野的同时强调“京城”中心的概念。
广州视源电子股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张似衡介绍了语言模型在古籍电子化中的应用,并展示文献图片识别解码的过程中语言模型的作用,进行版面处理分析的方法,并逐一介绍通用领域、垂直领域预训练数据构建,为课题提供新的思路。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嘉、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后张亚萍就“20世纪初期越南国语字文本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的碰撞”进行分享,展现人文语言知识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算法的结合,表明通过多层级知识融合越南语图像文本识别可以实现古典小说图片资料的智能化抽取和分析,从而提高分析效率,拓宽分析视野。
各位中外学者围绕“古籍数字化研究”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交流,研讨会在热烈的讨论中步入尾声。
最后,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进行闭幕致辞。首先,他为此次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并评价此次与牛津大学共同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合作是一此积极有益的尝试,契合北外的发展理念,也将促进中外学术和文明的交流互鉴。同时,他肯定了此次研讨会的国际化特色,认为数字人文的前沿问题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并对日后更多的交流合作表示期待。
撰稿人:肖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