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6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百年史(1807—1949)”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
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李真副教授主持。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在致辞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祝愿此次研讨会取得新进展。梁燕院长指出这一重大项目汇聚了校内外十几个语种的专家力量,凝聚了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聪明智慧,将同老院长张西平教授19年5月顺利结项的教育部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域外传播与影响研究”一起,为北外的双一流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长青学者、项目首席专家任大援教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主旨,传达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期评估通知书以及评审专家对“多卷本《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百年史(1807—1949)》”中期评估意见。
在研讨阶段,来自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杨保筠教授首先介绍了东南亚卷的进展详情,特别是由于东南亚地区国别众多情况复杂,针对遇到的问题、目前的进展、组员的调动及相关的最新学术动态进行了陈述。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林惠彬副教授对中国文化在近代朝鲜半岛的传播情况做了精彩的发言,特别强调了东亚文化圈内部知识的流动与相互影响。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李真副教授以1807年以来到20世纪中叶英国汉学发展与中国文化在英国的传播为重点做了详尽梳理,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与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都予以关照,并介绍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北外阿拉伯学院丁淑红副教授的报告从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接触与交流为基点,以近代在埃及的中国留学生、中国穆斯林等群体为研究主体着重论述了中阿百年文化交往史。
首都师范大学王广生副教授的报告以“异化与共生”为关键词分析了中国文化在日本传播的研究过程、变化,重点介绍了对相关的原典材料的研读心得。北外欧语学院法语系车琳教授对中法文化交流历史进行了汇报,特别分享了她的研究新进展,即在传统法国汉学研究之外关注到中国文化在大众文化方面的传播,包括艺术、博物馆、公众展览、万国博览会等方面。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教授就中、美近代交往的历史和特点进行了梳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特别是在中国文化对美国开国元勋的影响方面介绍了美国王小良教授的不少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杨煦生教授重点论述了中、德两国近代的交往历程,并分析了中国与德国文化交往的不同之处,特别指出德国思想界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吸收、改造与反思在德国卷的撰写中极具挑战性。
本次会议特别邀请了辽宁省博物馆馆长武斌研究员、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馆长武占江教授担任点评嘉宾。武斌研究员肯定了“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百年史(1807—1949)”研究契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极具必要性,鼓励大家充分发挥各自的学科和语种优势,形成团队合力完成好这一重大课题;同时对学术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和建议。武占江教授针对近代汉学与国学的互动,特别是近代学人如何受到海外汉学研究成果影响推动了中国学术的转型与发展做了论俗,对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为期一天的研讨会中,数十位学者针对议题进行了深入坦诚的交流,互通见解,彼此切磋,与谈嘉宾的分析与点评也切中到位。在浓厚的学术范围中,本次“中国文化域外传播百年史(1807—1949)”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8级硕士生陈斌玉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