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五层学术报告厅,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工作坊(戏曲海外传播方向)举办的“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戏曲史专家廖奔研究员、美国戏剧专家周维培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西方汉学\戏曲学的建构》和《族裔戏剧:当代美国戏剧文化的多元割据》两大主题报告,为大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之后数十位专家学者就“中国戏曲在北美的译介与传播”、“中国戏曲在北美的影响与接受”、“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和“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个案研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研究
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议题,中国戏曲在北美的译介与传播、影响与接受、舞台演出与学术研究等问题成为研讨的最大热点。梁燕教授首先以20世纪30年代斯达克·杨的《梅兰芳》、60年代施高德的《梨园领袖梅兰芳》、90年代葛以嘉《梅兰芳与京剧的国家化,1912——1930》为例,通过观察三位汉学家在同一京剧人物梅兰芳研究上所体现的不同视角和不断衍进的思考,将20世纪美国汉学家的京剧研究历程梳理和概括为判断、转述、阐释三个阶段。梁燕教授指出,在梅兰芳和中国京剧研究的层面,美国三代汉学家完成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再到深入剖析京剧艺术表征、历史文化内涵及其政治语境中的文化阐释。20世纪美国的京剧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化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其异域视角和理性思辨值得中国学界重视。

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永恩教授以《牡丹亭》在美的演出为例,探讨了现代语境下戏曲海外传播的方式问题。她提到,美国导演塞勒斯以西方视角理解《牡丹亭》,将其改编为集昆曲、话剧、歌剧于一身的演出,先锋戏剧意味浓重。这版《牡丹亭》契合西方审美,在美国广受好评,但对作品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和符号化。美国华裔导演陈士争的《牡丹亭》以全本演出而闻名,意在展现古典戏曲原貌和明人生活图景,但演出中有意强化了庸俗剧情和无关细节,片面地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几乎被华人全盘否定。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旨在“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强调至情,获得国内业界的认可。但美国社会却认为这出戏过于保守僵硬,与西方的审美习惯不相适应。通过这三部《牡丹亭》的特征及评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戏曲走向海外如何达到传播与接受的平衡,还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的石嵩教授在《论北美学界对中国电影戏曲元素的差异性审视》一文中,从北美学界审视中国电影戏曲元素的理论来源出发,分析北美对中国电影戏曲元素的异域审视以及不同阶段的中国电影戏曲元素运用中呈现的北美视野。通过脉络化的分析和展现,我们可以品味出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在影片中的不同作用。北美学界基于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和视域提出的差异于本土学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观点,也值得我们梳理、总结及批判性反思。
国家图书馆的王岩馆员以清代宫廷戏曲文物——戏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清宫戏画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介绍,进而着重探讨美国本土清宫戏画的保藏情况,并对美国学者梅玫的清宫戏画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王岩讲到,戏画是清代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典型例证,呈现了服装、化妆、布景、道具等方面的具体形态。美国各类公私机构所藏主要是脸谱和半身像两种。在戏画研究方面,梅玫从图像学的角度,对半身戏画的制作与用途既成观点的质疑、对全身与半身戏画异同关系的比较,以及对清宫戏画的视觉原型和文化心理的分析,都值得引起戏曲学界的关注、借鉴和商榷。

中国传媒大学的丁明拥副教授以《北美戏剧与中国演剧学派》为题,探讨了北美戏剧艺术与中国话剧之间的互动关系。西方戏剧传入中国仅半个世纪,便被中国人改造成自己的艺术;而中国最传统的戏曲,反而被西方的话剧化成样板戏。在东西互化的背景下,中国话剧的发展道路则呈现出“本土化”特色,即舞台上采用“拿来主义”的斯坦尼体系,形式上是中国传统戏曲,内容上是新时代小人物的家庭故事。这种现实主义的戏曲化的话剧,蕴含着中国演剧学派的鲜明特征,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大亮点。
梅兰芳纪念馆的助理研究员俞丽伟,在会上分享了关于梅兰芳1930年访美演出剧目设置的研究。通过对演出剧目的梳理,可以看出此次演出呈现如下特征:针对欧美人对京戏剧目的偏好编排;首次起用剧目导演制;梅剧和传统戏占比高;采用剧目舞蹈片段调节审美活跃度等。此次访美演出标志着梅兰芳的京剧艺术以自觉传播的姿态迈向西方世界,开中国京剧界未有之先河,极大增强了中国京剧的国际影响力。
南开大学的张佳东以《20世纪30年代京剧在美国传播过程中的舞台英译》为题,以中国文学外译面临的机遇与困境为切入点,强调京剧的外传应将舞台英译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京剧舞台英译策略,张佳东认为戏曲翻译不能脱离戏曲文本本身,而应以源文本、表演文本及可表演性作为综合评价标准,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自觉,推动京剧更好地走出去。
二、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个案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燕教授以《英国汉学家艾约瑟与中国戏曲翻译》为题,首先详细介绍艾约瑟这一位曾被学界忽视的传教士、语言学家、翻译家,解释由于国内无藏本等原因艾约瑟的《汉语会话》一直未进入学界视野、为何确定艾约瑟为此书作者,详述艾约瑟在汉学上的成就。之后对《汉语对话》的语料来源进行分析,提出在内容选材上艾约瑟模仿了马礼逊《对话》和马若瑟《汉语札记》,《汉语对话》整部作品是《借靴》、《琵琶记》和《三国演义》三部作品的英译合集。最后详述《借靴》和《琵琶记》两部戏曲翻译的价值,以及《汉语对话》在早期中国戏曲海外传播中的价值。

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以河北梆子《忒拜城》和京剧《明月与子翰》两出改编自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的戏曲作品为中例,考察了中国戏曲跨文化改编的不同策略和路径,认为“西剧中演”在中外戏剧交流上的重要价值。
中国政法大学崔蕴华教授以《中国说唱文学海外研究的历史演变与学术视野》为题,梳理了海外学界对中国说唱文学的研究历程,指出其两个特点:一、对“口头传统”、“性别文化”、“大众文化”、“族群认同”的理论运用;二、说唱文学选本与译本,且有明确的学理思路和分类标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志远针对东方戏剧这一相对于西方戏剧的概念进行了论述,对其所指的地域范围进行了辨析,并总结了东方戏剧在创作表演、程式语汇、人物塑造、象征手法等方面呈现的美学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江棘在题为《消费的抵抗与生产——视觉文化转向中的戏曲传播》的发言中着眼于戏曲的西传和20世纪的戏曲发展,指出戏曲往往被认为具有“听”的第一性,但并不能够因此就忽视戏曲艺术中的形象部分,就梅兰芳访日、访美演出的海外评论,考察了美国舞蹈评论家约翰·马丁、日本画家有岛生马和日本学者武田泰淳的观点,指出了消费的“抵抗”与“生产”处于不断互动的“间性”呈现。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樊晶老师以魏莉莎的《凤还巢》英译本为例,在文化图式的理论框架下,从文化相交、文化冲突和文化缺省三种情况讨论了京剧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问题。

中央戏剧学院的陈杰博士研究生以英国皇家莎士比亚版《赵氏孤儿》的改编与演出为例,梳理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戏剧在域外的传播与接收。新世纪以来《赵氏孤儿》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有三个改编版本,其中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继承元杂剧《赵氏孤儿》戏剧情节基础上增加新情节,赋予诗意美;稀释传统伦理,注入自我意识;从现代角度重新阐释。RSC版的跨文化改编并没有用现代撕裂传统,而是建立了一道沟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三、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中国戏剧研究方向的教学新成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后张西艳副教授在题为《<西厢记>在日本江户时代的传播和接受》的报告,她详细梳理和展示了《西厢记》在日本的各种记载资料,是江户时代东传日本最多的一部中国戏曲,并介绍了《西厢记》东传日本后的传播与影响,例如《西厢记》在日本在不仅被当做唐话学习高级阶段的训练教材,也频繁出现在江户文人的书简和著作、汉诗、注释以及碑文等文人作品中。日本《西厢记》研究将是戏曲研究的一种延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赵婷介绍了论文《关于李渔戏剧在北美的译介与研究的初步探索》的内容,通过梳理和分析李渔戏剧及其戏剧理论在西方世界特别是北美的译介和研究的历程,针对国内外对李渔评价褒贬不一的情况,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思考,为李渔戏剧研究提供了更全面、更多维视角的解读。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赵韵仪的《20世纪英美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分歧》一文,以戏曲起源与形成问题为中心,探讨了20世纪英美中国戏曲史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论文提出从20世纪初期开始,不少学者致力于解决这一难题,利用文献文物双重佐证,从文学、戏剧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角度,提出多种观点。尽管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悬而未决,但不同的观点各有所宗,很多也是中国学者争议焦点的延伸。海外学者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为国内的戏曲研究提供了参照。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徐爽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拉丁语世界的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研究》,以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莅的《中国文学教程》为例,研究拉丁语世界的中国古典戏曲翻译问题,论文通过梳理晁德莅翻译(节译)的十二部古典戏曲,运用文化负载词理论,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词汇五方面进行分类研究,探讨了晁德莅在中国古典戏曲海外传播方面的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廖琳达的《从荣念曾的《西游荒山泪》和塞勒斯的《牡丹亭》看两种不同形式的后现代主义戏曲解构和演绎》,对两个跨文化戏曲戏剧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两位导演在跨文化意识下的戏剧的背景、构成形式、立意等方面的不同,比较两种视角下当代后现代主义戏曲解构和演绎尝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高语莎在以《能剧的形成与中国——以诹访春雄的研究为中心》为题的发言中,概括了日本学者诹访春雄对能剧形成和中国文化关系的论说逻辑和学理依据,呈现了比较文学视野下日本古典戏剧研究新成果中的中国文化渊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陈璐在《日比科夫斯基的南戏源流研究刍议》的发言中,详细阐述波兰日汉学家日比科夫斯基《南宋早期南戏研究》一书的成就,探讨了日比科夫斯基在波兰汉学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结合美国汉学家伊维德的批评,批判性地辨析了日比科夫斯基有关南戏起源的论断。

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为“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系列研讨会的第三届,延续了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氛围浓厚的优良传统。引人注目的是,在梁燕教授近十年的深耕细作、潜心指导下,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在海外中国戏曲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批跨文化戏曲研究的青年人才,她们的发言成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亮点,也让学界看到了北外青年学子们的学术潜力。他们借助良好的外语背景和对中国戏曲本体的深入学习,未来的学术发展空间可谓广阔。总之,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研究就是对中国戏曲研究的拓展,也是中国海外汉学研究向纵深领域、形成汉学专门史的一种新发展。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王雅楠、高语莎、廖琳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