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会议 >> 正文

“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11-14 [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1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工作坊(戏曲海外传播方向)联合主办的“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北外图书馆五层多功能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图书馆、梅兰芳纪念馆等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文化单位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聚北外,围绕多个议题,对中国戏曲在北美以及海外的译介、传播、接受与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

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张朝意教授首先在开幕式上致辞。

张主任提到,近几年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研究既是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大力支持的研究方向,也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新的学术增长点。文化自信对新时代的中国意义重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戏曲在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内蕴和审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张主任希望借此次学术研讨会之契机,专家学者可以深入研究中国戏曲传播的路径、话语体系、价值对话等问题,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更多实效性的建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陶家俊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陶处长向与会嘉宾介绍道,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探索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和轨迹,成果丰硕,学术声誉颇高,成功入选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级别。其中,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研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以小搏大”的独特价值。“中国戏曲在海外”系列学术研讨会作为一年一度的学术盛筵,为学术研究和中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陶处长认为,海外中国戏曲研究首先应在全球体系理论的宏观框架中关注华夏文明的地位和作用,将个案研究与宏观理论研究相结合,挖掘中国戏曲在文明互鉴中传递的文化价值。戏曲的海外传播是与传教士汉学处于同一层面的文化载体,只有在研究中将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我们才能全面掌握其中的脉络和深刻的逻辑内涵,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专家主题发言阶段,中国作家协会廖奔研究员首先带来了题为《西方汉学/戏曲学的建构》的发言。廖奔老师从西方汉学/戏曲学建构的三个阶段入手,探讨西方汉学与戏曲学的互动关系。17至18世纪,通过基督教耶稣会士带回西方的中国文化信息引起了欧洲的中国热。在初期汉学兴起的同时,中国戏曲也进入西方视野,惹动改编上演中国戏的热潮;19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导致汉学进入冷漠期,在普遍排拒中国戏曲审美的大潮下,一些学者为了解东方文化,在学术层面译介中国戏曲,其先行探索意义深远;20世纪以来,在西方文化陷入现代困境之时,西方汉学在高校普遍兴起,西方戏剧也在变革中向中国戏曲寻求灵感。可以看出,东西方对中国戏曲的评价体系不尽相同,但学术研究各有成就,其中呈现出的戏曲价值的认定问题,以及西方汉学/戏曲学的系统建构问题,值得深入探索和推进。

南京审计学院的周维培教授和与会学者分享了题为《族裔戏剧:当代美国戏剧文化的多元割据》的研究。周维培教授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美国移民文化的三次浪潮、种族结构、代表性隐喻和多元化一体性特质,并通过黑人戏剧、拉美裔戏剧、印第安人戏剧和亚裔戏剧等颇具代表性的美国族裔戏剧,呈现美国族裔戏剧反映社会诉求、助力文化传承、提升审美趣味、丰富当代美国戏剧舞台等特点。周维培教授认为,当今中国戏曲的输出应以了解接受方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因此,了解美国的移民文化,研究美国族裔戏剧的主要特点,对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中,数十位学者就“中国戏曲在北美的译介与传播”、“中国戏曲在北美的影响与接受”、“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研究”和“中国戏曲在海外的个案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会议的研讨阶段分别由中央戏剧学院蔡美云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王永恩教授、丁明拥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洪波副教授、王嘉副教授以及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顾钧教授、黄丽娟教授、李真副教授担任主持和点评。与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学术会议学者们的发言视野开阔,评议嘉宾的点评和分析也都很肯綮到位。

在研讨会中,梁燕教授首先以斯达克•杨、施高德、葛以嘉的著述为例,通过观察三位汉学家在研究同一京剧人物梅兰芳所体现的不同视角和不断衍进的思考,将20世纪美国汉学的京剧研究历程梳理和概括为判断、转述、阐释三个阶段。梁燕教授认为,本阶段的京剧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美国汉学界中国文化研究的实力和水平,其异域视角和理性思辨值得学界重视。

中国传媒大学的王永恩教授以《牡丹亭》在美的演出为例,探讨了现代语境下的戏曲海外传播的方式问题。通过三部《牡丹亭》的特征及评价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戏曲走向海外如何达到传播与接受的平衡,还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的石嵩教授在《论北美学界对中国电影戏曲元素的差异性审视》一文中提出,北美学界基于西方文化批评理论和视域提出的差异于本土学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观点,值得我们梳理、总结及批判性反思。

中国传媒大学的丁明拥副教授以《北美戏剧与中国演剧学派》为题,深刻阐述了文化交流之下北美戏剧和中国话剧发展的互动性、异质性和新意性。

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燕教授在《英国汉学家艾约瑟与中国戏曲翻译》一文中,结合艾约瑟的生平著述和汉学成就,分析了其对《借靴》和《琵琶记》的翻译,并总结其中国戏曲观。

此外,梅兰芳纪念馆俞丽伟的论文《梅兰芳1930年访美演出剧目设置研究》、国家图书馆王岩的论文《清代宫廷戏画在美国的保藏和研究》、南开大学张佳东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京剧在美国传播过程中的舞台英译》。

中国政法大学崔蕴华教授的论文《中国说唱文学海外研究的历史演变与学术视野》、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的论文《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戏曲新编的策略、路径和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志远研究员的论文《东方戏剧所指及其美学特点探析》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江棘副教授的论文《消费的抵抗与生产——视觉文化转向中的戏曲传播》等,亦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在大会总结阶段,梁燕教授盛赞此次学术研讨会是一场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盛宴。“中国戏曲的海外传播”系列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汇集了学界专家们关于中国戏曲在亚洲、欧洲、北美传播的最新学术成果,既拓宽了中国戏曲研究的新领域,更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专业上的理论支持。

令人可喜的是,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在梁燕教授近十年的耕耘和指导下,在海外中国戏剧研究的领域培养了一批跨文化戏剧研究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他们的发言成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亮点,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学者的学术潜力。借助良好的外语背景和对中国戏曲本体的深入学习,青年学者未来的学术研究空间很大。假以时日,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研究成果将会越来越丰厚。梁燕教授还特别向与会学者介绍了研究院的最新刊物《国际中国文化研究》,期待学界专家和青年才俊积极投稿,以文会友,共同积极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本次“中国戏曲在北美的传播”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生 王雅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