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五讲“马戛尔尼使团的‘北京经验’”成功举办。

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阳哲生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长张西平教授主持。张西平教授介绍了欧阳哲生教授的研究方向,欧阳教授不仅研究中国近代史,还关注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本次讲座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为主题,这一事件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耶稣会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束,开启了以基督新教为代表的新的交流阶段。

讲座伊始,欧阳哲生教授介绍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中英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学界相关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已被经典化,存在多种研究角度。
欧阳哲生教授指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目的表面上是给乾隆祝寿,实际上是为了跟中国通商、在北京建立使馆,以及收集有关中国国情的情报。这些目的与为使团提供经费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出于上述目的,使团向清廷提出了准许贸易、设立商馆、减免关税等六项要求。乾隆在《敕英咭利国王谕》中予以拒绝,并重点说明了不设商馆的理由。

随后,欧阳哲生教授介绍了鸦片战争前英国人来到北京的情况。1719年英国旅行家约翰·贝尔(John Bell,1691—1780)随俄国使团觐见康熙,这是英国人首次进入北京。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最早的以使团形式访华的事件。这段经历被使团成员以多种形式记录并出版,如安德逊的《英使访华录》、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巴罗的《中国游记》等。1816年,英国第二个来华使团阿美士德使团访华。此时英国实力强盛,但因不愿遵循清朝的叩头礼仪,阿美士德使团在北京仅停留十小时,未能顺利觐见皇帝。这次访华的失败,也使得中英关系开始紧张起来。阿美士德使团成员留下的游记包括埃利斯的《阿美士德使团出使中国日志》等。在清代这一时期的中英关系研究中,中方也保存有许多档案材料,例如《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等。

欧阳哲生教授接着分享了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热河的行程和食宿情况。使团进京后,先是被安置于弘雅园,后迁至城内一处豪宅。抵达热河后,他们被安排在山坡上的宫殿。此外,使团被允许通过海路北上,由大沽口登陆后转入内河航行,经天津、通州进入北京,从而省去了陆路的奔波。沿途,使团受到了中方的热情接待和周到照顾。然而,在长途跋涉中,也有成员因病去世。
欧阳哲生教授接着讲解了马戛尔尼使团在北京、热河的感受。使团成员详细记录了在北京的见闻,涵盖景点、军事、人口、妇女、地理环境等方面,甚至注意到了满汉官僚之间地位不平等的现象。欧阳教授指出,与过去传教士或外国旅行者仰视中国不同,使团的观察具有近代新型民族对古老文明城市的审读性质。

讲座最后,欧阳哲生教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一是使团来华开创了非神职人员主导中国研究的新局面。使团中的科学家、博物学家等对中国的相关学科做了专业评估,职业军人对中国进行了军事考察,画师则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二是使团的旅行记和报告对中国的现状和实力进行了新的评估,进一步强化了英国人原有的贬华倾向和优越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中国进行殖民扩张的野心。三是使团的使华游记为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提供了丰富的情报和动力。特别是来华使团的成员之一小斯当东,成为了影响后来英国对华采取强硬策略的关键人物。与此同时,对于清朝而言,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却是一次“失去的机会”。清朝未能重视英国人送来的火枪、军舰模型等,也未在军事科技方面对英国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最终在四十多年后的鸦片战争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讲座结束后,张西平教授对欧阳哲生教授的讲座内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欧阳教授的讲座材料扎实、思想意义深刻,对研究中西关系具有重大价值。参与讲座的师生与欧阳哲生教授积极互动,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