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六讲“徐志摩海外传播的新动向及其文明互鉴的意义”隆重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6-14 [来源]: [浏览次数]:

6月3日下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六讲“徐志摩海外传播的新动向及其文明互鉴的意义”隆重举办。

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刘洪涛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叶向阳主持。

讲座伊始,刘洪涛教授指出,20世纪海外的徐志摩研究主要关注西方文学对徐志摩的影响,忽视了徐志摩在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中做出的贡献。21世纪以来,徐志摩的海外传播研究出现了新路径和新动向,如,在徐志摩剑桥史料考证、诗歌翻译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学者们对徐志摩的文化身份、文学史地位以及文学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这展现了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的平等性和融入性。

刘洪涛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海内外学者在徐志摩留学剑桥史料研究中的新发现。例如,徐志摩海外档案材料的最早发掘者是中国香港学者梁锡华,在20世纪,他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档案馆等地发现了徐志摩致外国友人的37封英文书信,并对其进行研究。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徐志摩在剑桥的居住地址、活动轨迹和读书开销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获得了徐志摩在剑桥生活的更多细节。

随后,刘洪涛教授分享了徐志摩诗歌英译的新进展。在20世纪,徐志摩的40首诗歌被英译,并收入9种以中国现代诗歌为主的选集中。进入21世纪,徐志摩诗歌的英译单行本先后出版了7种,其中最大的成果要属英国译者莱昂斯(Stuart Lyons)对徐志摩诗歌全集的翻译和出版。凭借自身的文学功力和对地域文化的深入理解,莱昂斯很好地翻译、解读和考证了徐志摩诗歌中蕴含的西方文学文化潜文本,以及对剑桥物景的描写。他采取在地化的翻译策略,还原诗中独属于剑桥的意象,使徐志摩诗歌重新融入英国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进入21世纪,许多学者的著作再次定位了徐志摩的文化身份与价值。刘洪涛教授指出,剑桥时期徐志摩与迪金生(G. L. Dickinson, 1862-1932)、罗素等知名人物的交往,显示出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但20世纪海外学界重视的,只是他将西方先进思想观念传播到中国。21世纪以来,美国学者劳伦斯(Laurence, P.)在《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中,通过叙述徐志摩与布卢姆斯伯里集团作家的交往,分析了徐志摩作为中英作家交往纽带的角色,重新定位了其价值,并确立了他作为中英新型交互关系创建者的身份。此外,在王德威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对徐志摩诗歌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论述,并介绍了海外“徐志摩热”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文学史中对徐志摩的评价。

因诗人的气质与纠结的爱恋,徐志摩的形象带有浪漫传奇的色彩。刘洪涛教授指出,一方面,作家和学者们乐于将徐志摩作为文学形象加以塑造。例如,在韩裔美国作家姜镛乾的自传体小说《从中到西》中,徐志摩被塑造为东西文化融合的典范;而近年来文化界对于美国作家赛珍珠与徐志摩之间所谓的恋情的附会和演绎,则进一步强化了徐志摩浪漫情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徐志摩亲属的传记也重构了徐志摩的形象。例如,其原配夫人张幼仪口述、侄女张邦梅整理出版的自传《小脚与西服》,在双重女性视角的审视下,展现了徐志摩复杂多面的形象,打破了以往高大、单一的形象定位;其孙徐善曾的传记《志在摩登》则塑造了一位致力于改变中国文化和社会进程的诗人形象。另有学者指出,徐志摩的文人才子特质为西方展现了一种新的中国男性形象。

刘洪涛教授还介绍到,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已成为一种“跨文化遗产”,并为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自2015年起,“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开始举办,到2024年,该活动已成为英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最后,刘洪涛教授探讨了徐志摩的世界文学网络与文明互鉴意义。他借助世界文学理论,得出了徐志摩这一案例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具有启发性的结论:第一,徐志摩及其创作成为滋养中西文学交流的世界文学现象;第二,徐志摩为中西文明交流提供了融入式、亲和且建设性的借鉴;第三,以徐志摩为中心的世界文学网络,颠覆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观念。

叶向阳老师高度评价了刘洪涛老师的讲座,他表示,将徐志摩这样一位中国作家置于世界文学与文化的视野中,使我们能够看到他更多的面相。刘洪涛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了徐志摩诗歌的海外翻译及其诗人形象的文学象征化过程,这为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新的启发。参与讲座的师生积极与刘洪涛教授讨论互动,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24级硕士研究生白宗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