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上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九讲“‘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埃及-阿拉伯世界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大厦237教室成功举办。

讲座由埃及明亚大学文学院考古学系教授马哈茂德·马苏德(Mahmoud Massoud)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主持。讲座聚焦中阿在政治、历史、文化及 “一带一路” 合作等多维度的关联,深入剖析双方合作的历史根基与未来方向,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交流盛宴。

马苏德教授首先以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为切入点,强调中阿合作所需的战略耐心与历史视野。他引用习近平主席 “金字塔是一块块石头垒成的”“伟业非一日之功”等生动比喻,指出中阿合作应秉持长期深耕、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他援引“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一论述,为双方从历史维度深化互信提供思想依据。在此基础上,马苏德教授明确中阿合作应以“相互尊重、携手共进、积极协作”为核心理念,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重启古老文明对话,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协同发展,重塑中阿合作新格局。

接下来,马苏德教授从历史视角对中埃乃至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指出双方贸易往来与文明互鉴已延续千年,实现了深远的交融。在古代,中阿交流依托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双轮驱动”格局,为两大文明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献记录与考古发现共同印证了中阿交流的深厚积淀:14世纪,马格里布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亲历中国,成为中阿文化直接交流的重要见证者;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对中国的详细描述,进一步填补了阿拉伯世界对中国认知的空白,有效推动了两地之间的间接文化交流。与此同时,中国古代瓷器在阿拉伯地区广泛传播,不仅深受当地民众喜爱,还引发了当地模仿制作的热潮,成为中阿物质文化交流中极具代表性的象征。为更系统地解析中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马苏德教授提出了“MIRORS框架”,分别从传统工艺与工业、民俗与语言、文学与翻译等六大领域,对中阿文化交流史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针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阿现代合作,马苏德教授提出平台共建、枢纽联动与实践落地为核心的三重战略框架,为双方深化合作提供了清晰路径与具体抓手。在平台搭建方面,可共同设立“中阿手工业振兴合作平台”,聚焦陶瓷等传统行业领域,依托双方工艺优势推动技术交流与品牌共建;在交通枢纽协同方面,可依托苏伊士运河物流优势,强化贸易与基础设施合作;在实践落地方面,可通过建立联合开发区,依托政策支持与资源互补,深化工业、农业、服务业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提供具体载体。

管永前副院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讲座不仅系统梳理了中阿合作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基础,更清晰指明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合作的未来路径。马苏德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思路。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互动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孙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