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讲“旅行文学、跨学科间性与海外汉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9-12 [来源]: [浏览次数]:

9月5日,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讲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田俊武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于国际大厦417作了题为“旅行文学、跨学科间性与海外汉学”的学术报告。黄丽娟教授担任主持人。

431194212001486534

讲座伊始,田教授从自身丰富且生动的旅学经历切入,对“旅游”与“旅行”两个概念进行了学理辨析:旅游多指消费性、目的性和跟团式的短暂观光;而旅行则强调作为空间位移的主体性运动,其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充满诗意的自愿远行,也可以是迁徙、流放等被迫之举。更为重要的是,旅行并非单纯的地理空间转移,更是个体身份、经验与想象的转化过程,蕴含着深厚的人类学与存在论意义,体现出“我行,故我在”的哲学内涵。田教授进一步剖析了旅行文学的属性与范式。他指出,旅行文学兼具客观与主观双重属性:既包含客观的地理、历史、民族学资料,又蕴含主观的叙事反思,进而形成了写实性与虚构性并存的谱系。无论是《徐霞客游记》所代表的纪实传统,还是《西游记》所呈现的奇幻虚构形态,皆体现了旅行文学范式的多元性与包容性。田教授还强调,旅行叙事自古即是文学与知识生产的重要载体,从荷马《奥德赛》到《马可·波罗游记》,这些旅行文本不仅是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更是人们构建他者想象、获取知识的源泉。小说作为现代文学的核心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从旅行文本中汲取叙事动力,启程、逗留、回归的结构成为叙事学分析的重要线索。关于旅行文学的“无定形”特质,田教授指出其体现为一种“杂体-混融”形态。旅行文学难以被单一范畴限定,它广泛吸收散文、日记、报告、历史、民族志、小说等多种文类要素,是一种“混种”文本。面对这种特性,田教授主张采取“集群式”描述而非僵化定义,着重凸显旅行文学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可跨学科运用的潜力。

822672579215375500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田教授重点阐述了旅行文学与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形象学及比较文学等学科的天然亲缘关系。在历史学领域,旅行文本是重要的一手史料,许多知名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本身就是旅行者;在地理学范畴,旅行叙述参与了空间描绘与文化地理建构,早期地理学与旅行叙事更是互为源泉,皇家地理学会与探险书写便是典型例证;从人类学与民族志角度来看,旅行写作与民族志共享“叙事”方法,早期人类学研究大量依赖传教士、商人、旅行家的文字记录;而在比较文学与形象学方面,旅行文学最能反映“他者形象”的建构过程,包括“我如何看你”与“你如何看我”的互视关系,旅行文本也因此常常成为国家形象、民族想象传播与交涉的重要媒介。田教授还深入探讨了旅行文学与海外汉学的共生关系。他强调,西方对中国的早期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旅行文本,从耶稣会士书信、使团日记到探险报告,这些文本虽存在误读与想象成分,却为海外汉学萌芽提供了原始档案。而随着汉学的不断专业化,又反过来对旅行文本进行筛选、辨识与批判,两者在知识史上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相关领域的进步。

369543792769701525

考虑到现场有众多研究生,田教授特意分享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他建议,首先要接受旅行文学的混融性,不必急于用狭义定义对其进行圈定,而要积极采用跨学科视角与方法,将旅行叙事作为文学、民族志、地理与历史相互检验的材料。其次,要善于发掘新颖的研究切口,例如旅行与创伤、旅行与性别、旅行与移民/流散、旅行叙事中的形象建构等都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

571179864320190990

在讲座结语部分,田教授表示,旅行文学是一个天然的跨学科场域。它不仅能丰富海外汉学研究,还能为比较文学、地理学与人类学提供新史料与新问题。对当代研究者而言,旅行文学既是题材也是方法。在全球流动性与文化混杂加剧的今天,重新审视旅行文本,不仅是对过往足迹的回溯,更是开启跨学科探索的新起点。

868490034513724795

讲座尾声,田教授与听众就“旅行与创伤”“旅行与性别”等话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他鼓励将“旅行创伤”等作为论文方向,不仅分享了成功的研究范例,还就项目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的可行性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建议。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讲座在阵阵掌声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张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