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上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一讲——“从战壕到日常:法国北部一战华工的文化碰撞”在国际大厦310教室成功举办。
讲座由法国滨海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语言、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马骊教授(Ma Li)担任主讲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主持。

讲座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法华工的文化经历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中法两国在战争背景下的民间接触与文化互视,揭示了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一场具有现实意义的跨文化对话与反思。

马骊教授首先从宏观历史背景切入,指出中国虽未直接派兵参与一战,但通过派遣14万华工支援协约国后方,实际深入参与了国际事务并作出重大牺牲。她强调,华工群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成规模的跨国劳动者,其经历不仅属于劳动史与战争史,更是中法民间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骊教授提出,华工赴法远非简单的劳务输出,而是中国政府在外交压力与自主意识交织下的战略决策。她详细分析了英法两国在华招募的背景、合同条款差异及实施情况,指出法国在管理中较为注重契约精神与文化平等,而英国则表现出更强的实用主义倾向,甚至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政策。她还借助档案材料、报刊报道与民众证词,阐释了法国社会如何通过“他者化”叙事构建华工形象,以及华工如何以沉默、模仿、记录和反抗等方式作出回应。

随后,马骊教授通过大量一手档案、报刊文献及华工日记——尤其是山东博山籍华工孙干所著的《欧战华工记》——生动再现了华工在法国的劳动生活、文化适应与心理体验。她指出,华工不仅在“前线后方”承担修路、清理战场、搬运弹药等高强度劳动,还成为中法文化接触中的“平民使者”。他们既被法国社会以“他者”目光审视,也主动观察、记录并反思法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民族志书写。马骊教授特别以孙干日记为例进行深入分析。作为一名自愿赴法的乡村教师,孙干以敏锐的文化观察力和开放心态,细致记录了法国社会的教堂礼仪、公共亲密行为、课堂互动、女性教育及人与动物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反映出早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既困惑又欣赏的双重态度。孙干归国后创办女子学校,正是这段跨文化体验转化为本土实践的重要例证。

马骊教授进一步指出,华工的经验实质上是一种“草根跨文化实践”,其当代意义远超历史记忆本身。他们以亲身参与促成了中国与欧洲的现代性接触,打破了仅由精英承担文化传播使命的传统叙事。她强调,这段历史为当今中法乃至中国与欧洲的民间交往提供了深刻的文化参考。

讲座结束后,管永前副院长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他指出,马骊教授的研究不仅填补了一战华工历史叙述的空白,更开创了“自下而上”的跨文化研究新范式。这段历史启示我们:文化传播不仅发生在精英层面,更存在于普通人的日常实践中;中法交流史不仅是外交史,更是无数个体用生命书写就的民间交往史。他鼓励青年学子应如孙干一般,培养跨文化敏感性与开放包容的胸怀,在跨文化交往中既保持文化自信,又具备全球视野。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互动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高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