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日本近代思想的流变:明治至昭和时期”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1-26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十讲在北外西院国际大厦222会议室成功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邵建国教授以“日本近代思想的流变:明治至昭和时期”为题作了精彩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邵教授将日本明治至昭和时期分成了五个阶段,逐一解析发生在各阶段主要的思想脉络。第一阶段,在力图“对外开放、富国强兵”的明治新政府内部,面对高呼“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的保守派,倡导西学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文明开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福泽谕吉、西周等人在明治6年(1873年)结成的“明六社”,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将日本改造成与近代西方相同的国民国家,引导了文明开化的社会思潮。在1874年到1890年间,自由民权运动在明治政府的独裁倾向的背景下展开,开设国会、制定宪法、减收地租、地方自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要求相继提出。邵教授指出这是一场要求分享权力的政治抗议运动。

在第二阶段,国粹主义与民族主义在日本兴起。政教社和民友社等国粹主义团体陆续登场。政教社强调保存日本的国粹,反对如“鹿鸣馆外交”的过度欧化主义。陆羯南、三宅雪岭和志贺重昂均是政教社同人中的知名人物。陆羯南强调制度不过是外在形态,民族国家的内容必须依存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三宅雪岭主张面对西洋人强势统治的世界,作为东洋的亚洲人应该觉醒。志贺重昂在1894年10月出版《日本风景论》介绍日本的美丽河山,这本书在甲午战争期间起到了宣传日本民族优越性的作用。与此相对,以德富苏峰为首的民友社不反对欧化主义本身,但主张基于自由、民主、和平的“平民主义”。

邵教授随后介绍了以对外侵略与帝国主义为标志的第三阶段。日本与欧美列强之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仅引起日本舆论沸腾,也促使了日本民间对外强硬论的形成。然而,甲午战争的爆发使对外侵略成为日本举国上下的一致目标,日本知识分子的论调也基本上是“对内主张平民主义,对外主张帝国主义”的。这时的思想界也出现了少数反战的知识分子,如幸德秋水、内村鉴三等。

第四阶段的重要事件是日本的“大正民主化运动”,这是一战结束后各种社会思潮传到日本的结果。东京大学教授吉野作造作为这项运动的意识形态领袖,提出了“民本主义说”。在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五四运动等事件之后,吉野作造判断日本将告别以武力为后盾的强权外交。与此相对,德富苏峰在一战后提出了“亚洲门罗主义”,主张让日本人来管理亚洲。此外,参加过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北一辉认识到革命中军队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中日结盟驱逐西方列强势力的设想,但其考虑的出发点仍是日本的领土扩张。邵教授指出,日本政府在现实中奉行的强权政治的外交政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面与英美妥协,一面对华蚕食侵略。在“大正民主化运动”中,日本言论自由、思想解放,东洋经济新报社的社长兼总编石桥湛山通过他的报纸宣传自由贸易和小日本主义,认为日本应该通过振兴工业、扩大贸易来解决人口增加和土地粮食不足的问题,然而这种言论在日本仍是极少数派,不会成为政府的政策选项。

在日本近代思想流变的第五阶段,日本脱离了一战后建立起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准备建立新的国际体系。在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知识分子们也为侵略寻找了各种理论依据并撰写相关的论著,如腊山正道的《东亚协同体的理论》、高山岩男的《世界史的哲学》和三木清的《东亚思想的依据》等。

在此次讲座中,邵教授梳理了从明治到昭和时期的日本近代思想脉络,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清晰地展示了日本近代思想流变过程与世界局势的关系,为我们理解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与邵教授进行了学术互动,邵教授对有关日本近代思想、历史和经济前景等不同方面的提问进行了详尽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生高语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