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清朝宫廷戏概貌及其传播”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2-04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1月28日下午,“清朝宫廷戏概貌及其传播”讲座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22室成功举办。首都医科大学张净秋副教授围绕“清朝宫廷戏”进行了精彩讲座。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讲座主要围绕四方面展开,包括清朝宫廷戏的概貌、清朝宫廷戏在日传播状况、清朝宫廷戏在美传播状况、清朝宫廷戏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首先,张老师将清宫戏的概貌进行了细致梳理,从清宫戏的总特点入手,后又具体介绍了清宫戏的演剧管理机构、演剧程例、戏台设置、档案记录等多个方面。他指出,清代宫廷戏有三大特点,分别为:气势恢宏、排场盛大;外方观览、礼乐盛事;自成体系、促成经典。

对于演剧管理机构,张老师梳理了从清初到后期相关机构的发展。清代最开始继承了明代遗留的“教坊司”,之后太监取代了其中的女性演员,至康熙时期,南府的建立标志着清朝有了自己确立的明确机构、体制定格。到了乾隆年间景山设立,演员分为內学与外学,太监以及江南承应。道光七年,南府、景山被裁撤,建升平署。

关于演艺程例,张老师介绍了学艺排演过程,包括选太监、分角色、拜师、对戏、说排、首领临视、响排到最后完成呈给皇帝等。另外还介绍具体演出的信息,包括演出时间、类型、剧本类型等等,多方面体现了皇宫中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张老师还对戏台设置进行了阐述,戏台反映着戏曲演出的规模和频率,现存的、消失的、以及待考证的清宫戏戏台数量总计46个,在故宫、中南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均有设置。其中的三层大戏楼最为重要,其设置之复杂精妙、气势之恢宏令人惊叹。随后,张老师介绍了清宫戏的记录工作,指出清宫戏档案主要分为两类,即剧本档案和关于清宫戏的日常大事记。

另外,张老师还阐述了清朝宫廷戏在日本和美国的传播状况。他对清宫戏在日本的传播进行了梳理,指出清宫戏直至晚清覆灭时期才大量外传,档案流落民间,为日本学者长泽规矩也收藏,后为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收藏。关于日本对清宫戏研究的主要方向,张老师也进行了介绍,如研究内容以宫廷大戏为主,关注清朝文化特色,注重相关资料整理等。张老师还介绍了中国对日本中国藏书的研究情况,包括以杜泽逊为代表的研究学者。此外,他指出目前尚无中国宫廷戏在日本的收藏记录,因私藏较多,整理难度较大。对于清宫戏在美国的传播,张老师主要介绍了在美研究现状,并列举了叶晓青、陈靔沅等相关领域著名学者及其研究。

最后,张净秋老师对清朝宫廷戏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展望做出了总结,梳理了从民国开始的研究脉络,清宫戏规模庞大、内涵丰富,还有很大研究空间,期待下一个研究高潮。

整场讲座中,张净秋老师满怀激情、旁征博引,通过古今各项例子进行讲解,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不仅将丰富的清宫戏内容详实呈现,还点出研究空间和研究现状给我们以启发,令人受益匪浅。讲座最后,梁燕教授进行了总结,号召同学们学习张老师对文献掌握的踏实严谨,张老师带来的不仅是内涵丰富的戏曲知识,更是学术上的启蒙。最后一个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张教授一一进行详细解答。在热烈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圆满落幕。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研究生郝山山供稿)

张净秋,男,1979年2月生,江苏江阴人。

2003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师从张锦池教授、关四平教授,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同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师从郭英德教授,2009年获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8月,入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现为中医基础学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古典文献学、传统医学典籍、文化、历史等相关研究。

先后主持、参与各级别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代表作有《清代西游戏考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