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四讲“汉学家德效骞与‘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猜想”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11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9月26日上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四讲在国际大厦41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特邀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东欧—拜占庭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张绪山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谢明光博士主持。讲座以“汉学家德效骞与‘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猜想”为主题,吸引了研究院师生及校内外学者踊跃参加。

在讲座开始,张教授首先介绍了汉学家德效骞(Homer H. Dubs,1892-1969)的学术背景及其在20世纪西方汉学界的重要地位。随后,他重点讲述了德效骞在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学术猜想:公元前53年罗马军队与波斯军队在卡雷发生战争,罗马军队大败,大量罗马士兵被俘,这些罗马俘虏被安排在波斯东部边境戍边,可能有些人辗转逃到中亚,逃入西迁后据守中亚郅支城(今江布尔)的匈奴军队中。公元前36年,汉将甘延寿、陈汤率领军队征伐盘踞郅支城的匈奴军队,俘获大量俘虏,其中可能有罗马士兵。基于此,德效骞进一步推测,在甘肃永昌地区出现的骊靬县,可能是为安排这些罗马战俘而设立。这就是德效骞的“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猜想。德效骞这一猜想因大胆新颖而在西方学界引发了广泛争议与讨论。

在讲座第二部分,张教授重点梳理了“罗马战俘城”说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情况。他指出,自1989年以后,这一观点逐渐通过翻译与媒体报道进入中国学界与大众视野,特别是在甘肃永昌等地形成了现在仍生活着“罗马后裔”的舆论热点。一些学者尝试从当地人的体貌特征等印证德效骞的推测,一度引起社会公众的极大兴趣;有媒体将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奇闻轶事加以渲染,推动了这一学术假说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接下来,张教授指出,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德效骞所谓“中国境内罗马战俘城”的猜想在史料和考古证据上均难以成立,德效骞的论证均难以支持其观点,其猜想被完全证伪。但在学术上,他的研究仍具有积极意义。徳效骞的研究反映了20世纪西方汉学的一种趋势,即在全球史框架下重新定位中国文明,尝试将中国历史放入世界文明互动的大背景中来理解,去拓展欧亚交流史研究的新维度;同时,他通过“罗马战俘城”猜想打开了一种跨文明叙事的可能性,促进了西方学界对中西交流史的兴趣。

最后,张教授以德效骞的这个“猜想”为典例表达对西方学术、尤其是西方汉学研究的看法。首先,我们应当以客观、开放的态度对待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既看到其贡献,也要辨识其中的不足。其次,徳效骞的研究方法折射出欧美汉学的一大特点,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术探索若缺乏必要的假设,往往难以打开新的视角,但如果验证环节失之偏颇,则难免流于牵强附会。第三,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猜想更是一个生动案例:当研究者提出的某种“设定”(或猜想)契合大众的浪漫心理,能够带来心理满足甚至现实利益时,它便可能被不断加工和放大,逐渐演化为所谓“既定”的历史叙事,而这种所谓的历史叙事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认知。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理解历史传说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意义。

讲座尾声,主持人谢明光博士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张教授的讲解逻辑严谨、内容翔实,不仅帮助大家全面理解了德效骞“罗马战俘城”猜想的来龙去脉,更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学术意义。讲座兼具史料分析与学术反思,既拓宽了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视野,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方法论启示。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撰稿人:李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