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五讲 “文化交涉学的各种可能性”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11 [来源]: [浏览次数]:

9月29日上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五讲在国内大厦508室成功举办。讲座由关西大学名誉教授、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内田庆市(UCHIDA Keiichi)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李真教授主持。讲座以“文化交涉学的各种可能性”为主题,阐述了文化交涉学的内涵及其在跨文化研究中的多种应用可能,为现场师生带来了诸多学术启发。

内田教授首先通过辨析“文化交涉”与“文化交流”两个概念,明确了文化交涉学的特点与内涵。他指出,文化交涉学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至少存在两方面的跨界:跨国家与跨学科,同时还应具备“多元化的”“旁观者清”的研究视角,像“丝绸之路”“西学东渐”等便是典型的文化交涉案例。

内田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交涉所依赖的三大媒介:物、人与语言。在论述“物”的媒介作用时,他将其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个层面,并辅以丰富例证:从汉代传入的葡萄、琵琶,到明末利玛窦所进献的天主像、自鸣钟、《万国图志》等,均属此类。内田教授借助文献,细致还原了利玛窦进献这些物品的历史情境与其所产生的多元影响。尤其在论及圣像时,他不仅辨析了文献中的翻译问题,展示了利玛窦手稿译本的多个版本,更通过对比古画与时画中的圣母子像,生动呈现了图像在传播过程中的流变。论述“语言”媒介时,内田教授指出,语言在文化交涉中至关重要,新东西的出现必然伴随新语言(词汇)的出现:无论是随佛教而来的用语,还是因新事物产生的新词,都印证了语言作为文化交涉之载体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内田教授引出文化交涉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翻译,并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交涉学进行了分析。内田教授指出,新事物的传入催生新名称,这涉及到翻译行为。他通过对比中、日文中“内”“外”的不同内涵,以及对英文“Good afternoon”的理解差异等,生动说明了翻译的复杂性。而“翻译是什么”又与语言观,即如何看待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语言表达中的客体表现与主体表现(“今天下雨”是客体表现而“今天会/不会下雨”是主体表现),内田教授将语言分为“实”与“虚”两类,进而指出语言学中的“个别(individual)”与“一般(general)”或“特殊(special)”与“普遍(universal)”之间的关系。内田教授指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共存——所有特殊现象中都蕴含着普遍性。因此,探究一种语言的特殊性,恰恰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普遍形态。他总结道,理想的语言学态度应是:既不局限于个别研究,也不应傲慢地认为一般语言学能解决所有问题。此外,内田教授以《伊索寓言》在中国的传入为例,通过分析其内容表述、语言风格的本地化改造及其在不同时代的文献记载,具体展示了翻译在文化交涉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讲座尾声,主持人李真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衷心感谢内田庆市教授在繁忙的日程中拨冗前来,为北外师生带来这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李真教授指出,内田教授通过一系列生动典型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对语言学研究的深厚洞见,系统梳理与阐发了“文化交涉学”的学科内涵与研究路径。整场讲座内容兼具深度与广度,为在座师生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启发。活动在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氛围中圆满落下帷幕。

撰稿人:刘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