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近代中日文学与西方文化” 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2-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2月4日下午,由北外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和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亚洲文化”系列学术讲座2017年第7讲在北外西院国际大厦222会议室举行,北京语言大学周阅教授做了题为“近代中日文学与西方文化——以川端康成、田山花袋为例”的学术讲座。来自北外各院系的师生济济一堂,聆听了本次内容丰富的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周教授首先以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为例开始了她的讲座。川端康成着日本传统和服接受诺贝尔奖,在受奖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中引用了和歌,这无疑表达出川端对民族根基的坚守,但接下来周教授提出并无绝对纯粹之民族文化。实际上,川端的作品中充满了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周教授以川端作品创作时间为序,详细分析了《蓝的海黑的海》、《抒情歌》、《雪国》、《山音》、《睡美人》等作品中的“蝴蝶”意象,指出它们都渗透着道家的“庄周梦蝶”的影响。周教授认为,川端早在东京大学读本科时就对庄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由此可以证明中国文化对日本之影响不仅在古代,也在现当代。

接下来,周教授回顾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谈及两个“老师”——德国和美国——对日本的中西文化观的巨大影响。她以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论,以及东京大学学科建制全盘欧美化为例,具体论述了西方对日本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周教授详细分析了二战后川端的小说《重逢》,其中表现出的战后日本对美国文化的接受,以及日本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和人民精神层面的荒芜,非常耐人寻味。

接着周教授着重指出,尽管近代日本和中国都全面向西方学习,但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史书写,以及词汇层面,中日之间的交流并未中断。特别是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而中国的百日维新失败后,中国开始向日本学习。周教授为此以郁达夫为例,详细分析了他如何受田山花袋《棉被》的影响创作了《银灰色的死》、《沉沦》等小说。

最后,在与老师同学们的热烈讨论中,周教授强调文化交互影响的历史复杂性,建议同学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双边与多边文化和文学在交互碰撞中的相互影响。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蓝苑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