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三讲“元代中华文化在高丽的传播及影响”在国际大厦417教室成功举办。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乌云高娃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柳若梅教授主持。我院师生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校师生近五十人聆听了讲座。讲座深入探讨了元代中华文化在高丽传播的多个面向,涵盖理学、佛教、文人交往、典籍与物质交流等领域,系统梳理了双方的文明互动脉络,多维呈现了中朝历史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乌云高娃教授首先指出,在理学领域,朱子学之所以能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核心依托于高丽文人与元朝士人的深度交往。其中,安珦、白颐正、权溥等高丽文人通过赴元学习、归国传习的方式,逐步搭建起完整的韩国朱子学统,为高丽儒学的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成为元代思想文化向高丽传播的关键纽带。佛教作为元代中华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向高丽的传播同样呈现出鲜明特点。

乌云高娃教授提到,元代汉传与藏传佛教向高丽的传播形成“双路径”格局:在官方层面,借助政治交往、王室联姻等正式渠道,藏传佛教得以逐步传入高丽;在民间层面,元朝僧人赴高丽传法、高丽僧人入元求法的双向交流也持续推进。这两种路径共同构成了当时佛教文化在元丽之间的传播网络。而在文人交往维度,元代高丽文人与中国文人的互动展现出多元途径,具体涵盖使臣交聘、王室交流、赴元应举、文人游历、典籍传播五类。其中,高丽忠宣王王璋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他与姚燧、虞集、赵孟頫等元朝文人交游密切,1314年更在元大都专门构建“万卷堂”,广招贤才切磋诗歌、书法、绘画与佛学,使这一场所成为当时元丽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文人交往的深化,也有力促进了典籍的跨区域传播。乌云高娃教授指出,元代发达的官私出版业为文化典籍输入高丽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汲取中华文明精华并提升汉语水平,高丽多次主动向元朝求书、购书,所获典籍类型丰富,既包括经史经典、佛教典籍,也涵盖文学作品甚至通俗小说。值得一提的是,《唐三藏西游记》部分情节已与后世《西游记》相近,且在当时高丽民间流传广泛,成为中华文化在东亚民间传播的典型例证。

与精神文化交流并行,物质交流也是元代中华文化向高丽传播的重要方面。乌云高娃教授表示,元代完善的驿站系统为双方官方陆路往来提供了稳定保障,而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分支的海路,则成为两国商人、禅僧往来通行的关键通道。

讲座尾声,柳若梅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总结。她指出,乌云高娃教授不仅系统梳理了元丽文明的深度互动,更生动展现了中韩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脉络与丰硕成果。乌云高娃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与丰富的案例,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实践思路。最后,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互动氛围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孙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