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六讲——“近代儒学在东南亚的传播及其影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237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保筠担任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张西平教授主持。讲座探讨了在近代百年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除泰国外)相继沦为西方殖民地的背景下,儒学在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背景、途径、特点及影响等问题。

杨教授从东南亚儒学复兴的发端讲起。他指出,在东南亚各国陆续沦为西方殖民地之后,当地华人华侨在居住国与祖(籍)国双重局势的影响下,民族意识逐渐觉醒,需要在统一的文化基础上构建身份认同。在这一背景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成为凝聚社群的重要选择。19世纪末,东南亚的儒学复兴运动率先从马来半岛与印尼群岛兴起。

随后,杨教授重点分析了儒学在东南亚地区发展的多重推动因素。从中国方面看,面对日益深重的外来威胁与东南亚华人人口的持续增长,晚清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华侨华人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设立领事馆、制定新政策等方式,激发其民族意识。其次,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将海外华人视为实现其国内政治目标的重要力量。学界普遍认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儒教运动,正是中国变法运动在海外直接催生的结果。从东南亚本土视角看,为发展殖民地经济,西方殖民者招募了大量华人劳工,导致该地区华人数量激增。新移民普遍对祖(籍)国保有强烈关切,其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更是坚持中国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倡导近代儒家学说,在华人社会中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华人社群的儒学复兴与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恰与该地区反抗西方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步兴起。此外,殖民者普遍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加之他们认为儒家思想有助于维持华人社会内部稳定、对其统治不构成直接威胁,因而对这一时期儒学复兴运动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接下来,杨教授介绍了儒学在东南亚发展呈现出的几个特点。第一,侨社发挥主导作用。当地华人华侨逐渐认识到自己负有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于是担任起儒学复兴的重担,以此维护侨社稳定发展。第二,与中国国内思潮紧密呼应。以康有为为代表的中国改良派所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对东南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呈现多元复杂的面貌。由于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儒学在该地区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第四,经历本土化并产生“外溢”效应。儒家思想不仅在东南亚实现了在地转化与调适,其影响也逐渐向更广泛的当地社会渗透,形成“外溢”趋势。
最后,杨教授指出,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华社得到传承,而且也参与了东南亚国家的生活方式、人际秩序与文化认同的塑造,至今仍在影响着这片土地的发展。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和东盟关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可以为跨文明对话与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讲座最后,张西平教授对本场内容作了精要总结。他勉励在场同学,学术研究不应受单一学科或固定主题所限,而应广泛涉猎不同领域,在多元知识交融中拓展视野、激发思路。本场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