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11讲在北外西院国际大厦222会议室举行。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做了题为“美国留学生在北京:1929--1949”的精彩讲座。北外各院系师生纷纷前来聆听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顾教授首先就美国汉学的发展情况做了总体介绍。美国汉学的起步晚于欧洲,但在二战后得益于大学相关院系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发展迅猛,且日益专业化,如今美国汉学处于西方国家的领先地位,相关成果对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巨大影响。
随后,顾教授简要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汉学发展的历史。二战之前,西方汉学研究以法国为中心,其次是德国和英国。1920年代,美国汉学界的代表为三位移民美国的德国人:夏德(著有《中国古代史》)、佛尔克(著有三卷本《中国哲学史》)、劳费尔(著作丰富,如《中国伊朗编》等)。当时唯一有国际影响的本土美国学者只有贾德,1911年来华传教,后发表博士论文《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西传》。这一时期的美国汉学家以传教士为主,他们在中国时间长,精通汉语,但未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不利于研究的深入。为了改变这一情况,美国人开始做出努力。1928年哈佛燕京学社建立后向巴黎、京都、北京三地派遣多名留学生,为培养学者型汉学家做出巨大贡献。美国留学生来京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20年代末到1937年,总体而言,当时的留学生在京生活优渥,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学人数骤减。
顾教授主要选取六位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进行了介绍:
费正清1932-1935年在京学习,与梁思成夫妇结下深厚友谊。他向老师蒋廷黻学习使用《筹办夷务始末》等汉语文献材料研究中外关系,期间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海关的起源:1850-1858》,并在《中国社会及政治学报》公开发表了第一篇论文《1858年条约前鸦片贸易的合法化》。在同一份刊物上毕乃德也发表了两篇考察中国外交的代表性论文——《同文馆考》和《中国常驻外交使团的建立》。
孙念礼是美国第一位女汉学家,在北京完成博士论文《班昭传》,随后在美出版,得到学界的盛赞,但在中国学者看来此书仍有不足之处。恒慕义主要研究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并将其六万字的序言译为英文,并获博士学位,后由莱顿大学出版,他认为这篇序言是对中国五四时期风行的思潮最好的评述。同时他也关注当时的文学革命并发表论文,认为思想文化的革新能使政治社会的问题迎刃而解。顾立雅曾参观1935年第11次安阳的考古挖掘,有幸看到第一手材料,随后完成著作《中国之诞生》,利用甲骨文、金文研究商周史。
卜德在京时间最长,成果也最丰硕。他翻译了《燕京岁时记》,这本书由满族人富察敦崇所著,是一部逐日逐月记录北京各种节日、庙会、游戏、名胜等的杂记,也是研究老北京风物民俗的生动形象的资料之一。他还翻译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此外,他的论文《左传与国语》用中文写成并发表于《燕京学报》。
顾教授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这批美国留学生在美国汉学发展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为美国专业汉学研究开辟道路;他们借助中国首次公开的档案文献、考古史料等进行学术研究,成果丰富;他们的研究得到中国学者的指导和帮助,起点很高。除此以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如其他美国留学生,以及来自德国、法国、日本等多国留学生在北京的进修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1928年后北京已不再是政治中心,经济也远不如上海。留学生们还是选择了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北京,足见当时北京学者云集、人文社会学科繁荣的景象。讲座进入尾声,顾教授向在座的同学们提出问题:与1930年代不同,当代美国毫无争议地成为西方汉学中心,今天世界汉学研究的中心在哪?北京还是哈佛?这种有趣的转变值得我们思考,由此顾教授引出了讲座的现实意义:如今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但我们更需要有效利用资源,增加北京的文化、精神、学术魅力。随后的交流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提问,顾教授予以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耿子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