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七讲“嗊士噔:生活在广州孖鹰行和法国馆的欧洲商人(1779-1793)——以法文版《夏尔·公斯当中国贸易回忆录》为中心展开”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14 [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13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七讲“嗊士噔:生活在广州孖鹰行和法国馆的欧洲商人(1779-1793)——以法文版《夏尔·公斯当中国贸易回忆录》为中心展开”在国内大厦4号楼508会议室成功举办。讲座由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澳门历史研究中心首席历史学家汤开建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柳若梅教授主持。讲座以法文版《夏尔·公斯当中国贸易回忆录》为核心文献,深入探讨了18世纪末欧洲商人在广州的贸易活动与文化适应,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文献深度与历史广度的学术盛宴。

汤开建教授首先从夏尔·公斯当(Charles de Constant,中文名“嗊士噔”)其人其事切入,指出其为瑞士裔法籍商人、著名思想家本杰明·公斯当的堂兄,1762年出生于洛桑,1779–1793年间三次来华,在广州停留、经商近十年,其手稿后由法国学者德尔米尼整理为《夏尔·公斯当中国贸易回忆录》。汤教授强调,该手稿虽经编撰,但仍保留了大量原始贸易数据、行商档案与制度文献,是研究18世纪中西贸易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富矿”。

接下来汤教授以嗊士噔三次广州之行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其在不同商馆(帝国“孖鹰行”与“法国馆”)中的身份转换与商业实践。嗊士噔初为“帝国亚洲公司”职员,参与建立广州商馆,虽未在贸易中获利,却系统搜集了英、法、荷、丹、瑞等多国商船的进出口数据,形成《1771年—1779年由广州离港的法国商船的装货清单》《关于对华贸易利润的研究报告》《论中欧贸易》等珍贵文献。第二次来华时,他升任商馆四班,亲历帝国公司因管理混乱、船期延误与债务危机而破产的过程。第三次则受聘于法国第三东印度公司,出任广州商馆首席大班,主持改建法国馆,并与行商潘启官(潘致祥)等建立密切关系,尝试以私人贸易扭转困局。

汤教授特别指出,嗊士噔的文献价值不仅在于其个人经历,更在于其对广州贸易制度的细致记录。他保留的《都堂李为由十三名行商建立的公行而制定的管理条例》共21条,虽非清廷颁布的单一法令,却是多项粤海关管理规章的汇纂,其中明确将“公行”表述为“十三名行商”(treize hanistes),为“十三行”定名之争提供了关键西文佐证。此外,嗊士噔还提出“半行商”(demi-hanistes)概念,指代那些借用行商执照、专营瓷器等非垄断商品的商人,深化了对广州贸易层级结构的认识。

在跨文化交往层面,汤教授以嗊士噔与潘启官、林浩官、吴昭平等行商的往来为例,揭示了嗊士噔对中国商人家族史、信仰实践乃至私生活的深入观察,这种多重视角的呈现,反映了行商形象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讲座结束后,柳若梅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汤开建教授的研究不仅厘清了嗊士噔的生平与文献脉络,更以“史料对接”与“跨语际考证”的方法,复原了18世纪广州贸易的实态。她强调,汤教授对中外史料的精细辨读与互证,为青年学子树立了严谨求实的学术典范,也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与视野。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25级高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