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北外中国学讲堂”第四讲“法国中文传播史上的诗哲交汇”在西校区国内大厦4号楼508室成功举办。讲座由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法国教育部前汉语总督学白乐桑 (Joël Bellassen) 教授主讲,我院柳若梅教授主持。讲座围绕中文在法国传播历程中与哲学、诗歌的双重交汇现象展开,从历史发展、人物个案与文化因素等多维度进行深入阐释,探讨这种交汇背后的深层动因,勾勒历史上法国人认识汉语以及汉语教学在法国的发展脉络。我院及我校其他院系师生、来自其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学生五十余人聆听讲座。

白乐桑教授首先以学科认识论为切入点,指出法国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长期居于先驱地位,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积淀与诗学传统。他强调,汉语在法国的传播并非单纯的语言教学史,而是与法国本土的理性主义思潮、东方学兴趣以及文学创作实践密切交织的文化接受史。自1814年法兰西公学院开始设立汉语教席、1958年法国巴黎东南郊区蒙日龙市中学开设汉语课程以来,法国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策源地。白乐桑教授进一步指出,法国汉学与中文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始终贯穿着“哲”与“诗”的双重线索。他系统梳理了三类关键人物群体: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启蒙思想家与当代哲学家,以及以谢阁兰、克洛岱尔、朱迪特·戈蒂耶等为代表的诗人群体。这些人物不仅在知识层面推动中文传播,更在哲学思辨与诗歌创作中深度融入对汉语、特别是汉字表意功能的思考与借鉴。在哲学维度,白乐桑教授以汪德迈、拉康等学者为例,阐释了法国知识界对汉语的“元好奇心”(métacuriosité)——即通过汉语学习触发对语言本质、文字与思维关系的深层反思。他特别提到,1958年法国中学首开汉语课程正是由一位哲学教师弗拉梅里女士 (Frammery) 推动,体现了哲学与中文教育的天然亲和。在诗歌维度,白乐桑教授通过大量诗人案例,如马拉美对书法笔画的诗学转化、谢阁兰的“他者”书写、米修对汉字的视觉实验等,说明汉字本身的“诗性功能”如何激发法国诗人的创作灵感,形成一种跨文化的审美对话。他重点指出朱迪特·戈蒂耶1867年出版的《白玉诗书》(Le Livre de Jade,1867)作为一部法译或仿造中国古体诗的选集,在法国与欧洲的流行程度较大,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文学研究、翻译研究、中国传统诗歌的西方传播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最后白乐桑教授强调,汉字不仅是语言符号,更是承载哲学思辨与诗性表达的文化媒介。他呼吁在当代国际中文教育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功能与美学价值,超越工具性的教学范式,回归对其“诗哲基因”的深入理解。

讲座结束后,柳若梅教授总结本场讲座,认为白乐桑教授的讲座不仅梳理了法国中文传播的历史脉络,更揭示出语言交流背后深层的文化逻辑与思想方法,为学子们提供了诸多极具价值的论文选题与研究视角。她鼓励青年学子以跨学科视野审视中外文化交流,从哲学、诗学与文字学的交汇处发掘新的研究方向。整场讲座在浓厚的思辨氛围与热烈互动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25级高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