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十二讲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2-11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2月7日下午16:00,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十二讲在北外图书馆三层学术报告厅成功举行。来自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终身职正教授赵穗生为大家分享了主题为“一个海外华裔学者眼中的中美国际秩序之争与合作”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讲座一开始,赵教授结合自己30多年来在美国的生活和从教经历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入美国时,由于“冷战”尚未结束,当时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两极”格局、双边贸易和人权问题;在21世纪的今天,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已经由双边问题演变成了更多全球问题,尤其在国际秩序方面的合作与博弈更加突出。赵教授指出,所谓的“国际秩序”,主要包括现存的国际社会中行事的规则、一些价值观念等,这些内容指引和制约着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行为。大国在国际秩序的塑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国是国际秩序中的规则制定者,而小国一般是国际秩序的遵循者,崛起的大国往往会对现存国际秩序形成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由当时最为强盛的美国所制定的,赵教授之所以提出“中美在国际秩序的合作与博弈”这个话题,是因为近年来美国在国际秩序当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挑战,尤其在特朗普总统上台执政以后搞“美国优先”、搞“孤立主义”、反对全球化、退出“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全球气候协定,此类行为都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很大的挑战。几个月前一项来自皮尤公司的民意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只有29%的人认为美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做出了正确的事情”,然而,相比之下,在奥巴马总统任期结束时,接受调查者中认为美国政府“做出了正确的事情”的比例为64%;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正面形象从奥巴马执政时期的64%下降到了40%多,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正面形象在逐渐上升,但是涨幅不大。

在介绍完了关于国际秩序的背景后,赵教授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现存国际秩序。现存的国际秩序是“二战”结束以后建立起来的,尽管这个国际秩序有“自由主义”成分,但是它不是完全基于“自由主义”理念而建立起来的。现存的国际秩序基于两种理念:“自由主义”理念(全球化、跨越国界)、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理念(即“威斯特伐尼亚”体系,具体体现在维护主权、领土完整,所有国家一律平等,不干涉国家内政,这是非常传统的理念)。其中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理念通过三种不同的制度来体现:在安全领域主要通过联合国维持安全的机制、在经济领域通过跨国多边的经济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资本和货物跨越边界自由流动、在政治上建立民主主权的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排斥在当时的国际秩序之外。但是新中国对上述理念不仅非常认同而且对主权国家理念积极推动和倡导,新中国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具有说服力的例证。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很快融入了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0年左右加入了几乎所有重要的联合国的多边经济组织并且逐渐从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受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在资金投资方面得益于国际经济组织,也在经验理念方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最终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接下来,正在崛起的中国很快在联合国维和行动等方面积极参与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对联合国的维和预算位居世界前列。

接下来,赵教授讲到,中国在国际社会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利益相关者,中国并不满足于现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存的国际秩序不够公平合理。当前的国际秩序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合理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当前的全球化以西方国家为主导,全球化的实质为西方化,西方国家推进的“人权”、“自由”、“民主”并不适用于世界所有国家,西方国家对上述理念的推进也十分不尽人意,具体体现在自由主义经济理念(以西方古典经济学为理论依据,政府不干预经济的发展方式)并未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用军事手段推进“民主”缺乏最根本的安全保障,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因此推行此类观念具有很大弊端,伊拉克战争是证明此类方式弊端的最典型例证。其次,国际秩序不够公正平等,不能保障新兴国家在国际社会的代表权和声音。“二战”结束后,美国一国的GDP占据世界总体经济的50%以上,而当时中国的GDP不足世界经济的1%;当前美国GDP占据世界经济的25%,而中国GDP在世界经济的比例中提升到了15%。美国在世界的相对国力有所下降,中国在世界的相对国力正在提升,然而国家经济实力的变化并未能反映在现存国际社会的代表权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极力维护其在国际社会中的霸权,具体体现在世界银行的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其总裁一直是美国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位于美国华盛顿,其总裁一直是欧洲人;亚洲开发银行虽然位于菲律宾,但是其总裁一直由日本人担任。第三,美国在国际社会一直在搞“双重标准”,具体体现在美国虽然拼命地建立和推行国际规则制度,但是美国自己却不遵守其建立的各类规则制度却一直要求别国遵守其制定的国际规则制度。例如美国发动战争攻打伊拉克根本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同意,“南海问题”也是美国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最典型例证。中国致力于改革现存的国际秩序,自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在过去的五年里,其在国际秩序、国际治理方面的努力是前所未有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应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形成中国特色……”,“中国要在全球治理中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中国外交要具备四个能力: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宣传能力”等,赵教授认为规则制定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在全球治理中最为重要。

最后,赵教授讲述到,尽管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是中国当前尚不能取代美国。赵教授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作为全球化的引导国家、全球秩序的主要塑造者,需要承担非常大的责任,需要动用非常多的资源以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尽管当前的美国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美国仍然是提供资源最多的国家;和美国相比,中国可支配的资源和美国相差很远,中国尚不能在国际社会中承担和美国同样的责任,中国崛起的过程很艰难,如果把握不好一个大国崛起的过程,那么会导致国家战略透支。其次,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尚不能同美国相竞争。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与其盟国在理念上十分契合;然而中国在发展国际关系时常用的方法是“经济外交”,这种方式很难形成理念契合的盟友,因此短期内,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可能超过美国。第三,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最大受益者,现存的国际秩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安全而言仍然是利大于弊。中国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制定的国际秩序。中国是现存国际秩序的利益相关者,中国积极参与现存国际秩序并努力对国际秩序加以修正和改革,中美两国在这一方面可以合作,中国改革现存的国际秩序也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应当调整心态,欢迎中国在国际社会、全球治理、全球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美两国在合作中要保持平和心态,坚持平等相处,共同促进国际秩序的良性发展。

在此次讲座中,赵教授介绍了当前美国政局的概况,讲述了国际秩序的概念、建立背景和发展历史、中国与现存国际秩序的关系并分析了中国当前在国际社会中尚不能取代美国的原因。讲座结束后,在座师生积极地同赵教授进行学术互动,赵教授对有关中美关系、国家安全、国际竞争与合作、当前美国的对外政策对美国和国际社会影响等提问进行了详尽的解答。梁燕教授总结到,赵教授的讲座让人感触最为深刻的是作为国家的知识阶层、精英阶层应该有一种在国际社会中的事务担当意识,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应当加强这种事务担当意识,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地对待社会问题,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次讲座使各位师生受益匪浅,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赵穗生教授,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终身职正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美国委员会董事会董事,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委员,SSCI来源期刊《当代中国》创刊主编;美国加州大学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密苏里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先后出版十余部英文著作,包括《中国民主的前景》、《权力的设计》、《邓小平时代的决策过程》、《中国外交政策》、《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发展模式探索:超越北京共识》、《中国政治改革辩论》、《转型中的中美关系》、《中国与东亚区域主义:经济安全合作和机制构建》等。赵穗生教授的50多篇英文学术与政策论文发表于《华盛顿季刊》、《威尔逊季刊》、《政治学季刊》、《中国季刊》等。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6级硕士生 杨尊显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