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八讲“探索中华文明外传的规律”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0-22 [来源]: [浏览次数]:

10月17日上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八讲“探索中华文明外传的规律”在国际大厦417教室成功举办。讲座由美国纽约皇后图书馆劳瑞顿分馆馆长、圣约翰大学兼职教授王小良(Dave Wang)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管永前主持。讲座以儒家道德修养原则在西方的传播与转化为核心,聚焦本杰明·富兰克林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践与改造,深入挖掘呈现了文明交流背后的规律。

讲座伊始,王小良教授回溯了儒家道德传入西方的历史背景:1687 年,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在巴黎出版,首次系统将《论语》等儒家经典引入欧洲;1737 年,费城学者詹姆斯·洛根收藏该书英文版,而富兰克林则通过《宾夕法尼亚公报》发表《孔子道德》摘录,正式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公式引入北美殖民地。他指出,富兰克林早期言行深度契合儒家“君子” 标准——重视地方福利、推广道德教育,甚至计划撰写《美德的艺术》指导青年修身,其对乔治·怀特菲德坦言“效仿孔子说服大人物践行道德,民众自会追随”,更直接印证了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随后,王小良教授重点分析美国革命如何推动富兰克林改造儒家道德公式。革命前,富兰克林遵循儒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一度支持大英帝国统治,甚至短暂拥护《印花税法》,认为“协助王室治理”是道德责任,这也解释了他早期“政治误判”的原因。但1774年英国枢密院的羞辱事件,让他彻底放弃对王室的忠诚,转而将儒家道德目标从“服务帝国”转向个人自力更生:他在《自传》中提出“道德完善计划”,将美德从12项增至13项(新增谦虚),强调“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享有自由”,把儒家修身的核心从“为朝廷辅政”转变为“个人道德自主”,形成 “修身—有道德的个人—自力更生的个人”的新路径。

关于富兰克林改造儒家道德公式的影响,王小良教授指出,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视富兰克林为典范,正是因为其改造后的儒家道德(勤奋、节俭、理性自律)契合资本主义“有条理的利润追求”需求;而富兰克林的道德理念通过诺亚·韦伯斯特《学校使用传记》、麦格菲读本等教材普及,成为美国标准,深刻塑造了“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成功”的美国梦。除此之外,王小良教授还特别对比儒家与富兰克林个人主义的差异:儒家强调“关系型自我”(个人为家庭、社会的一部分),而富兰克林凸显“自主型自我”(独立、自力更生),这种改造正是儒家道德适应西方语境的关键。

讲座尾声,王小良教授提炼出中华文明外传的四大规律:一是文化传播需依托文本与实践载体;二是自愿采纳是异质文化接受的前提;三是选择性吸收(如西方取儒家道德而非等级制度)是本土化核心;四是新文化模式产生(如富兰克林式道德)是交流的终极成果。他强调,这对当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启示在于:文化传播不能一厢情愿,需尊重接收方的历史语境,通过本土化改造实现“双向互鉴”——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学西方化的案例所示,一体两面的适应是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讲座结束后,管永前副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高度肯定了王小良教授所做研究的价值,认为其以严密的学术论证填补了西方学界对“东学西渐”研究的空白,首次系统证实儒家道德对美国开国元勋的深度影响,同时将富兰克林的改造置于美国革命背景下分析,揭示了“文化交流随历史语境动态调整”的规律。而提炼的中华文明外传规律,更为年轻学者从事汉学与中国学研究提供了清晰路径。他特别指出,王小良教授在西方主流期刊发表相关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进入西方思想史视野,这正是“学术出海”的典范。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互动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25级高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