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十九讲“十九世纪‘京报’的异域评价——以俄国为试点”在国际大厦417教室举办。本次讲座由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特聘教授程丽红主讲,以跨文化史料视角切入,通过对19世纪俄文史料中关于《京报》的系统梳理,揭示了俄国知识界眼中清帝国形象的建构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认知逻辑。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高金萍主持讲座。

程教授从《京报》研究的缘起入手,指出清代的《京报》作为中国早期的官方报刊之一,不仅在国内承担了信息传播与政治舆论导向的职能,也在19世纪的世界知识体系中留下显著印记。随着中俄关系的加深,《京报》逐渐成为俄国外交官、旅行者、汉学家认识清帝国政治制度与社会动态的重要窗口。程教授选择《京报》作为研究中心,是因为它位于中国传统与近代传媒转型的关键节点,折射出中外政治认知与话语体系互动的复杂面貌。

程教授从“俄国文献中《京报》的不同称谓”与“俄国文献里的《京报》”两个视角展开深入分析。她指出,俄国文献中对《京报》的译介存在音译、直译、意译等多种方式,反映出俄人对《京报》官方属性的认知框架。程教授进一步梳理了俄国文献中关于《京报》内容、发行方式、价格机制等方面的记载,指出《京报》在俄国视野中不仅是了解清代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俄人观察中国社会整体风貌的媒介载体。她还特别指出,俄国文献中常将《京报》与欧洲报纸进行比较,认为其在形式与内容上具有鲜明差异,这种比较背后实则隐含了俄国知识界对“西方化”与“本土化”道路的深层思考。

针对《京报》在异域评价中的分歧和矛盾性观点,程教授系统阐释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她指出,俄国西方派知识分子常以欧洲新闻自由为标准,批评《京报》缺乏民间声音与舆论功能;而东正教传教士如比丘林等人,则基于一手文献与实地观察,肯定《京报》在信息透明度与政治治理方面的价值。程教授强调,这种评价的矛盾不仅反映了俄国斯拉夫派与西方派在思想立场上的对立,更折射出俄国社会在“西方化”与“本土化”之间的道路抉择困境。她进一步指出,俄国对《京报》的接受过程,实则是其内部思潮对抗与文化身份建构的缩影,也为理解19世纪中俄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历史视角。

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活跃,师生就新闻史研究与史学互动、以及“新清史”对学科方法的启发等问题展开讨论。程教授指出,新闻史作为史学的一支,应当保持对史学界新思潮的敏锐反应,不断吸收新的史料观与研究路径。她以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近代人物再评价的案例为例,强调学术研究应建立在材料与方法的坚实基础上。

讲座尾声,高金萍院长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点评。她指出,程教授的讲座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为理解“俄人眼中的清帝国”提供了全新的学术视角,对推动跨文化交流史与中国近代传媒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多位同学也分享了聆听讲座的收获,表示对新闻史研究的时代意义有了更深认识。
撰稿人:李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