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纪念《国际汉学》创刊30周年”第二十讲“明清咏眼镜诗的流变”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04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0月31日上午,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二十讲——“明清咏眼镜诗的流变”于国际大厦417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教授颜子楠担任主讲。颜老师毕业于英国西敏寺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后获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执教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并赴牛津大学担任访问学者。2025年春季,受聘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其跨学科背景与国际化视野,为讲座带来多维度的阐释路径。讲座由国中院黄一玫老师主持。

讲座以“眼镜如何传入中国”、“明代文人的接受态度”、“中国市场的仿制兴起”、“清代帝王与眼镜的关系”以及“明清诗歌中的眼镜书写”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十五至十九世纪眼镜在明清文学中的呈现与流变。颜老师指出,眼镜虽为域外传入之物,却在明清诗文中留下丰富的书写轨迹。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咏眼镜诗,他揭示出眼镜从最初的稀见舶来品,逐步经历本土化演进,由实用工具演变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符号的过程。在明代,眼镜因珍稀价昂,多被文人视为“奇技之物”,诗作中常流露出既好奇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到了清代,伴随眼镜的普及与宫廷推广,其在诗歌中逐渐转化为“明视见心”的意象,甚至被赋予道德意涵与政治隐喻。

接下来颜老师进一步阐释,清代宫廷对眼镜的推崇显著影响了其文化定位。康熙皇帝常以眼镜赏赐臣子,乾隆虽强调“不假外物”,却未能阻遏眼镜在宫廷与文人阶层中的流行。这一时期,眼镜不仅成为身份与恩宠的象征,也在文学中承载了文人关于“真与幻”“内与外”的思辨。

在研究方法上,颜老师强调,通过剖析眼镜在诗歌中的物质性表达与语义变迁,可深入理解商业发展、政治语境与文学阐释之间的互动关系。他指出,眼镜作为微观研究对象,清晰呈现了外来物品如何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被吸收、转化并赋予多层意义,也为物质文化与文学研究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黄一玫老师进行总结。她指出,颜老师以明清咏眼镜诗为切入点,融汇技术史、物质文化与文学阐释,不仅还原了眼镜在明清社会的传播与认知历程,也展现了跨学科方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广阔前景。

供稿人:孙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