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海外中国学研究前沿与方法”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13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7日,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海外中国学研究前沿与方法”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417教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登峰计划重点学科“中国学”负责人唐磊教授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院长主持。

唐磊教授长期深耕海外中国学领域,他负责的“中国学”重点学科为该领域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他的跨学界背景使讲座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讲座围绕“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选题与路径选择”、“英语世界的中国学研究特点”、“海外典型作品的启示”三大线索展开。

讲座伊始,唐教授指出,海外中国学尚处“前范式阶段”,需构建学科理论与方法体系。选题要兼顾学术价值与现实需求,既要回应重大理论问题,又要尊重中外文化交流的规律。路径选择上,应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可从政治传播、知识社会学、概念史、比较政治理论等多元视角切入,同时注重文献梳理与实证研究的结合。他强调应避免将海外中国学简单归为“外国学”或萨义德所说的“政治知识”,而是以“国际中国学”概念凸显其跨文化特质,构建多元对话的学术平台。

紧接着唐教授深入剖析了英语世界中国学研究的学术传统与发展脉络。他指出,英语世界的研究既受西方学术范式影响,又在跨文化对话中不断调整认知框架,其研究重点已从早期的历史文化梳理,逐步拓展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外制度比较等多元领域。在研究视角上,英语世界注重“换位思考(relocate)”,常从少数群体或边缘视角观察中国,呈现更丰富的研究维度。同时,其研究强调“互反比较(reciprocal comparison)”,将中国与西方视为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研究对象,而非以一方为标准评判另一方。他还提到,英语世界的中国学研究重视概念的精准运用与理论的灵活适配。正如韦伯所言,社会科学的发展需在概念构成与事实整理间不断调整,英语世界的研究者擅长通过概念创新开辟新的研究维度,这为全球中国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

唐教授以《东方启蒙》《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等著作为例,强调“比较”是核心方法,跨学科视角可挖掘新细节;结合“谭中之问”“张光直之问”,提醒避免认知片面性,倡导“同情地理解”与平等对话,注重实证研究与多源史料整合。此外,他还分享了著作中体现的研究规范,比如注重多源史料的整合运用,避免“削足适履”式的理论套用,通过实证研究平衡价值判断与学术客观性,这些经验对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管永前副院长对其进行总结。管老师指出,唐磊教授以三大核心线索为框架,融汇学科争议、域外动态与典型案例,既还原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复杂图景,又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充分展现了跨学科方法在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广阔前景。互动交流环节,师生围绕学科范式构建、跨文化对话机制等问题积极提问,唐教授逐一耐心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整场讲座内容充实、见解深刻,在热烈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孙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