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王魁京教授在北外国际大厦222室作了题为“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主题讲座,讲述了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本次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主持。
王教授首先讲述了语言学习概论。语言学习类型有三种,其一,儿童对母语的学习,也就是第一语言学习;其二,成年人对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的学习,也就是第二语言的学习;其三,双语学习。而这三种语言的学习由学习行为主体,即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客体三种要素构成,而这三要素也正影响了语言学习过程、决定了语言学习性质和特点。研究三要素的规律、规则和特点是把握教学活动规律、选择合适教学对策、最终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前提。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与教学属于跨学科、应用型的研究,这是不同于传统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第二语言学习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教育学的一种新型研究领域。
其次,语言学习活动。语言学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活动,可以从学习心理、行为主义等角度进行阐释。其中,从认知角度来说,与语言学习相关的基本因素有:其一,主体,主要包含成人或儿童,涉及到本能、个人成熟情况和环境等的制约;其二,客体,是指第二语言;其三,认知,是指对目标语语言信号与信息的感知理解,记忆储存,表征以及编码输出等诸多活动。与第二语言认知相关的基本要素包含:其一,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及储存形式;其二,认知过程;其三,环境条件,主要是能区别自然或非自然、课堂或非课堂条件之下语言认知差异。以上三方面因素,制约着语言学习,决定了语言学习的性质与特点,同时也需明确,一些非认知因素如情感、兴趣和意志等也影响着语言学习活动,有时甚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王教授比较了第一、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学习型行为主体差异,客体差异,以及主体认知活动过程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语音掌握、词汇掌握和句子发展掌握等方面。对这些差异的认识是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应采用对策的理论依据。
从语音感知与掌握情况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有很大差异。第一语言学习者先听辩母语语音,通过经验的积累形成语音听辩模式,之后自发发出母语语音,这个过程是出于本能,不需要专门学习。该语音发生与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涉及到非语言声音、近似母语的声音、逐步规范的母语语音的三个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同样经历了语音听辩、在经验积累中形成独特语音听辩模式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非自发性质的,是有意识的学习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语音时会与母语语音图式相比较,语音听辩和发出都有困难,需要老师指导,经语音分析后学习到第二语言。在此之后,第二语言学习者还需要进行模仿练习,建立新图式。总而言之,第一语言学习具有自发性、无意识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而第二语言学习具有非自发性、有意识的学习训练以及由分析到综合的特点。
从词汇感知与掌握情况看,第一语言学习者学习第一语言经历了声音听辩、意义理解、经验积累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心理词典,使声音与具象、心理表象、非学科定义的概念联结,最后进行词汇输出。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在已有图式的情况下进行语音听辩、意义理解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形成心理词典。这个心理词典经历了从目标语切分词汇、转注式理解、建立新图式之后,学习者记忆储存了两种语言,最后进行词汇输出。总而言之,第一语言学习的词汇学习具有自发性、阶段性、整体性、无意识性的特点,而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词汇学习具有非自发性、阶段性、分析性、有意识学习和转注式的特点。
之后,王教授介绍了几种在第二语言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两种语言的词、意义有联系,句法功能却不同。学习者由于分辨能力不足,常常任选其一,造成搭配性错误。其二,词与词的基本意义有联系,但语体风格不同,学习者在使用时选择不当,造成话语不得体。其三,单双音形式的词语、句子的功能与色彩不同,学习者容易调配不当,造成话语不得体。而在每个问题后,王教授均附有具体示例,以严谨态度为每种问题提供了解决对策。
整场讲座中,王魁京教授以明白晓畅的语言为同学们娓娓道来,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学术视角,生动有趣,氛围活泼。梁老师总结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重视本国语言文化本体,这样才能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自我丰富、自我判断、自我辨析。在讲座最后,王教授就标音和翻译的不对等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讨论。该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师生们共同合影留念。
王魁京,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教授,原科研部主任。硕士生导师。曾承担国家汉办《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科研项目(省部级)一项。出版《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专著一部,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现负责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传统启蒙教育与现代幼儿园教学研究》课题一项。《做合格的家长——零岁至6岁的家庭早慧教育》与侯玉珍教授合作完成。该著作,已经纳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课题”中,即将出版。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研究生郑朝然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