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作为民族语文学的东方学和汉学”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11-25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11月14日上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中外文化交流系列讲座”第二十二讲“作为民族语文学的东方学和汉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国际大厦417室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文系及清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沈卫荣主讲,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管永前副院长主持。

沈卫荣教授现担任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多个学术团体副会长,聚焦西藏历史和汉藏佛教语文学研究,代表作包括《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回归语文学》等。沈教授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跨学科视野,使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

本次讲座围绕汉学与中国学概念辨析、民族语文学发展脉络、区域研究与中国学的内在关联三大问题展开。沈教授提出,西方Sinology应界定为“中国学”而非狭义“汉学”,其范畴本就涵盖汉、满、蒙古等多民族文化,这一属性从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相关教席时便已确立。在民族语文学发展脉络方面,沈教授指出,欧洲民族语文学随现代民族国家兴起发生转型,东方学作为其延伸,既带有殖民扩张印记,也保留古典语文学特质。谈及区域研究与中国学之间的关联,沈教授表示,受专业分化和西方“区域研究”影响,原本同属“中国学”的汉学、藏学、蒙古学等学科被割裂,学科性质从语文学转向现代社会科学研究,部分学科陷入存续困境。他呼吁,现当代中国学需恢复欧洲早期Sinology传统,“中国学”应是“汉学”与傅斯年“虏学”的结合,将分裂学科重新整合为有机整体,拯救“冷门绝学”,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语文学”或“民族古典学”,让特殊区域研究回归中国研究整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座尾声,沈教授与现场师生围绕多民族国家语境下的学科建构、区域国别研究发展困境、青年学者职业规划等问题展开深度互动,耐心解答各类问题,深刻见解使听众受益匪浅。最后,管永前副院长总结指出,沈卫荣教授以汉学与中国学概念、民族语文学脉络、区域研究对汉学研究的影响为核心框架,既梳理了中国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困境,又提出了整合“冷门绝学”、构建民族语文学的实践路径,深刻阐释了多民族文化视野下中国学研究的核心价值,为中外文化交流语境中的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启发。整场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

供稿人:孙筱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