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寻羊读书会”第八期圆满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6-12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6月4日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生会主办的“寻羊读书论坛”第八期在北外国际大厦222室成功举办。本次读书会的题目是“语言就是我,与我的栖存之地”,本院同学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同学就语言与翻译的问题展开讨论。

这期读书会邀请的五位同学从比较文学译介学及形象学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心得。首先,王辉同学带来了主题为“法汉谚语意象及其联想意义”的发言。他从法汉谚语意象与联想意义相同、法汉谚语意象相同而联想意义不同、法汉谚语意象不同而联想意义相同或相似、法汉谚语意象表面相似而意义不同四个方面进行了谚语意象的跨文化比较。此外,他细致分析了法汉谚语意象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物质文化影响和精神文化影响两个方面,在精神文化影响上又细致地分为历史事件、传统文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影响、宗教信仰的影响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只有把语言研究与文化研究通过跨文化研究的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进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交流。随后陈茜同学以鲁迅作品《孔乙己》的英译本为例,从“假象等值”的角度分析译文与原文的差异。她首先介绍了三个流传甚广的英译本,即1936年埃德加.斯诺译本,1956年杨宪益、戴乃迭译本、2009年蓝诗玲译本。陈茜结合三个译本,从内容层面的“假象等值”、语言层面的“假象”等值、中国元素的翻译评析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讨论,专注鲁迅作为一位书写者的角色,尝试还原鲁迅作品中最原始的文字本真。随后,朱颜同学以“古日耳曼《梅塞堡咒语》与殷商甲骨文、禁咒术的共性分析”为题,揭开了中世纪唯一保留异教色彩的古高地德语作品的神秘面纱。它兴起于10世纪,延续着德国中世纪以咒语为开端的传统,具有解救和治疗功能。记录占卜结果的甲骨文和神秘的禁咒术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咒语密切相关的起源。她指出两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间、空间,但是发现探索的过程、内容、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和宗教影响都存在着极大的共同点。接下来王蕊同学以“埃兹拉.庞德与中国文化”为题开展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她从意象派诗歌诞生的背景、庞德与中国的缘起、翻译中国古诗、潜心研究儒学四个方面介绍了庞德与中国文化结缘的几个重要阶段、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了庞德及其意象派诗歌,以及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推动。最后,张敏同学围绕着“长着西方面孔的东方女人——赛珍珠与中国文化”介绍了赛珍珠的中国成长背景、赛珍珠推崇的中国文化、赛珍珠在国内外的接受与批评。从初步接纳到否定批判,再到理解认同,赛珍珠在中国经历了漫长的批评和接受的过程。她对中国农民生活丰富而真实的描写也为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条了解中国的路。

各位同学的发言讨论结束后,同学们针对意象的跨文化比较、如何传递中国元素,平行研究中的内在关联性、庞德和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误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此次读书论坛在同学们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圆满结束。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