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选择切入点——奥尔巴赫与钱钟书的启示”讲座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6-19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6月15日周四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亚洲文化系列学术讲座”第五讲在北外西院国际大厦222会议室举行,吴伏生教授做了题为“选择切入点——奥尔巴赫与钱钟书的启示”的讲座。会议室座无虚席,多个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慕名而来。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吴伏生教授首先强调了切入点的选择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他说,一个明确可行的切入点不仅可为论者指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而且还会为他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他认为,两位比较文学大师——德国的埃里希·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1892—1957)与中国的钱钟书(1910—1998)均主张以具体可感、具有启发放射功能的文本细节作为出发点,进而深入全面探讨某种文学现象。他以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中所描绘的现实》(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和钱钟书《管锥编》作为研究实例,具体阐述了两人的研究特点及相同之处,认为奥尔巴赫与钱钟书的比较文学研究都是对理论范畴的探讨,这两位学者所选择的出发点与切入点均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和框架,而是那些具体的文本现象,却都成为比较文学领域的经典著作。

吴教授从奥尔巴赫和钱钟书的著作出发,谈到了文学研究过程中理论框架与文本分析的关系。他认为,文学研究是对文学的研究,总是文本在先,理论随后,因为后者乃是对前者的分析归纳,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作用,理论概念和框架在比较文学中倘若运用得当,会帮助我们分析某种综合现象,但是这些理论概念和框架必须是论者本人对某种文本现象研究梳理之后所形成的认同,那些只关注理论著作而不对文本进行探究,甚至用选择性的文本填入理论框架的做法是本末倒置、很容易倒塌的。

吴教授最后讲到,奥尔巴赫和钱钟书的实践表明,成功的文学研究必然带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因为这一成果是研究者长期游心艺林、咀嚼英华、深思熟虑的切身体会,浸透着个人的生命、直觉、知识和智慧。正因为此,奥尔巴赫和钱钟书的比较文学研究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那些求新猎奇的“时髦”课题成为历史陈迹之后,仍然与那些不朽的文学艺术作品一起打动我们,给我们以灵感和启迪。

讲座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吴伏生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吴伏生教授,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美国犹他大学(The University of Utah)语言文学系终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中国文学和翻译学。出版有英文专著The poetics of Decadence: Chinese Poetry of Southern Dynasties and Late Tang Periods(1998);Written at Imperial Command: Panegyric Poet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2008);中文专著《汉诗英译研究:理雅各、翟里斯、韦利、庞德》(2012)、《英语世界的陶渊明研究》(2013)等。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刘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