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讲座 >> 正文

“亚洲‘一带一路’,媒体能干点啥”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0-17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10月27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的第五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成功举办,《环球时报》副总编辑谢戎彬以“亚洲‘一带一路’,媒体能干点啥”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李真副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谢戎彬副总编辑紧跟时事热点,讲述了十九大报告中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内容,今年十九大报告中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内容共出现五次,包括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从而可见国家对“一带一路”政策的高度重视。

第二部分,谢戎彬副总编辑以媒体专业眼光探讨了世界对中国形象的看法。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环球时报》就曾就中国的发展成就做过多次报道:如高铁、全球最强超算“太湖之光”、华为在海外通信市场攻城夺地、中国三一重工产品出口等。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也屡遭质疑和威胁,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崛起抱有复杂的态度,所以一些学者就此发表态度,如章家敦从2001年就开始提出“中国即将崩溃”的预言。谢戎彬副总编辑就此认为这是因为部分西方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对中国崛起没有心理准备与学术储备,因而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他指出,中国的发展需要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知识分子的清醒认识,同时也需要年轻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他为年轻学子推荐了《我们误判了中国》《我们看好中国》、《“一带一路”年度报告》等书目以供学习。

第三部分,谢戎彬副总编辑首先对“一带一路”的提出过程进行了说明。其次,探讨了“一带一路”能重塑世界的原因,接着用新闻实例说明世界各国如何看待“一带一路”。最后论述了“一带一路”所面临的安全挑战,这些安全挑战来源于社会发展过程、大国霸权主义、陆上及海上空间,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发展。

第四部分,谢戎彬副总编辑从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的主体出发,对企业在“一带一路”中应如何行动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中国的海外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进一步提高舆论危机公关能力;加强公共外交,履行社会责任;进一步加强政府协调工作;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减少外媒抹黑空间;在对外交流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包容度。

最后一部分,谢戎彬副总编辑首先以自己多年的记者实践经验说明中国记者的海外地位在逐渐改变。他用丰富的图表和详实的数据证明了环球时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国媒体在海外已逐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指出中国媒体要担起责任,在“一带一路”中起到作用。具体包括:一、坚持中国立场,关键时刻敢于发声。二、要善用话语体系,讲好故事。三、要讲清楚、反复讲“一带一路”的三个特性。四、要有胸怀天下的使命感。五、要做到精准传播、有的放矢。六、对“一带一路”,媒体不要过度解读。七、到第一线去。八、要注意对“一带一路”敏感国家的报道。九、要善用新媒体的力量。十、组织网络“大V”出访海外。十一、创建“一带一路”媒体合作机制。

讲座接近尾声,李真副教授对讲座做出了精彩的点评,认为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的任务主要是研究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影响,而谢副总编正以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鲜活生动而又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海外对于当代中国的认识。最后,现场听众踊跃提问,提出了中国媒体和世界各国媒体的差异、以传媒的眼光来看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环球时报的新媒体有何发展思路等问题,谢戎彬副总编辑对此一一进行了耐心而详尽的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黄慧敏供稿)

主讲人简介:

谢戎彬,1998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同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工作,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学位(国际关系专业),1999年10月至2002年8月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站首席记者,是人民日报历史上最年轻的驻外记者之一,2002年8月回国后到环球时报工作,自2010年起任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分管《环球时报》中文版采编业务、环球网、《环球时报》新媒体、对外合作交流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