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北外图书馆四层报告厅成功举行。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梁燕教授以“中国京剧与儒家文化”为题作了精彩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张朝意教授主持。
梁燕教授以泰戈尔观摩梅兰芳的《洛神》后所作的一首小诗为切入点,她解读道,这首诗词句间无不彰显出泰戈尔对京剧的赞赏和京剧不易理解的难度。随后,梁教授从“京剧的舞台艺术呈现”、“京剧剧目蕴含的儒家伦理道德”和“京剧中的儒家审美理念”三个部分具体探讨了京剧对儒家文化的诠释。
第一部分,梁燕教授首先介绍了京剧的特征,即“以歌舞演故事”、“有声必歌,无动不舞”。她指出,齐如山先生对京剧的艺术理论作了科学的总结,她以齐如山的理论为基础,对京剧的歌唱等级、舞蹈、行当、声韵、功夫、器乐、脸谱、服饰、切末(舞具)等方面做了具体的介绍。京剧的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分为生、旦、净、丑。行当是对戏曲人物塑造类型化的集中表现,也是京剧的代表性特征,这恰恰证明了京剧艺术的成熟。梁燕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多年研究京剧行当的声韵艺术得出的结论:生的音调庄而穆,似猿啼、鹤唳、马嘶;旦的音调细而长,类莺歌、燕语、鸟鸣;净的音调宽而宏,像虎啸、雷音、鼓声;丑的音调多用本嗓,近于真声。而京剧模仿自然的艺术理念,恰恰来源于中国艺术“师法自然”的传统。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不同行当在声韵上的特点,梁教授播放了京剧《二进宫》的选段,这一选段中,徐延昭(净)、杨波(生)、李艳妃(旦)三人对唱,参差错落,可谓是声韵上的绝妙搭配。
第二部分,梁教授结合京剧剧目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儒家伦理道德,分别从道德之美、智慧之美、力量之美、理性之美四个方面作了阐释。首先,京剧中包含了“德行至上”的道德之美,即忠、孝、节、义,代表剧目有《赤桑镇》、《四郎探母》、《霸王别姬》和《赵氏孤儿》。梁教授重点讲解了京剧《赤桑镇》选段,结合视频,解读了其中包含的“小家服从大家”的忠孝思想。其二,京剧有“智者为尊”的理念,此为智慧之美。《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八大锤》中的王佐就是智者的代表人物。第三,京剧具有“勇武服人”的力量之美。代表剧目有《三岔口》、《长坂坡》、《挑滑车》和《闹天宫》。梁教授指出,“智者”和“勇武”当“以义为先”,否则不可称其为美。第四,京剧的理性之美是最高境界,即“含蓄有度”,经典剧目有《洛神》、《西厢记》、《望江亭》和《白蛇传》。儒家思想中有“发乎情、止乎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而京剧表演中就带有欲言又止、意犹未尽的含蓄之美。
第三部分,梁燕教授总结了京剧中的儒家审美理念。第一,儒家歌舞合一的礼乐文化深深影响了京剧;其次,京剧吸收了“文以载道”的思想,具有教化民众的作用;第三,京剧吸收了儒家的团圆和谐的中庸思维,迎合了中国观众“团圆之趣”的传统,往往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第四,京剧诠释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协调。梁教授还列举了儒家“厚生”、“爱物”的养生观念,作为前面提到的行当声韵“模仿自然”这一理念的一个回应。
最后,梁燕教授为大家播放了梅兰芳大师的《贵妃醉酒》片段和中国京剧代表团出访日本的纪录片,让我们领略了梅兰芳深厚的京剧功底和便装风采。值得一提的是,讲座中梁教授为大家剖析了视频中京剧演员们的各种动作、各类伴奏音乐和服饰道具所传达的信息,她用认真的态度和对京剧的满腔热爱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元素从不同侧面填充了故事信息、丰满了舞台形象。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张朝意教授盛赞梁燕教授讲座的多彩与厚重,她总结道,京剧独特的艺术形态和审美理念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浓缩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梁教授的研究成果为北外跨文化学科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她对京剧的研究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开辟了思路。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幽默,使在场的学生对中国京剧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明晰的认识,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梁燕,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199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多年从事中国戏曲史论、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性成果有《齐如山剧学研究》、《齐如山文集》(11卷)、《齐如山论京剧艺术》、《梅兰芳与京剧在海外》等。曾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目前兼任全国高校海外汉学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等。近年来在国家图书馆、北京电视台、首都各高校、在京国企、国际青年交流中心、海外高校及孔子学院普及中华传统文化。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杜雅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