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日下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亚洲”2017年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三层报告厅举行。日本关西大学陶德民教授作了题为“近代日中汉学互动史概观”的精彩讲座。讲座由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顾钧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陶德民教授从中文“德”与日文“徳”写法的差异性入手,说明了人文社科研究严谨性的重要性,并由此对科研方法做了一个总体概述。首先,陶德民教授提出个案研究与整体概观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对研究材料进行脉络化与再脉络化梳理,从而能够在研究时做到胸中有全图;其次,在研究过程中,不能忽略对第一手史料的挖掘,同时,还要注意写作的修辞与谋篇,并将考古与读今贯穿于研究始终;接下来,便是要学会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最后,陶德民教授以自己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向大家介绍了他的心得。
接着,陶教授又以切身研究的实例,阐述如何将以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到具体研究中。几年前陶教授在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卫三畏家族档案中,发现了吉田松阴曾尝试偷渡美国的“投夷书”,让这一沉睡多年的重要历史文献重见天日,从而首次揭示了日本明治维新精神领袖这一不为人所知的事实,在日本国内引起很大反响和关注。
随后,陶教授将话题引向近代日中汉学的互动与交流上,分别就近代日本汉学的革新与争论、近代中日学者学术交流与往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谈到近代日本汉学的革新时,陶教授指出,包括西村天囚、藤野海南、内藤湖南等人都参与了“桐城派”与反“桐城派”的争论,中国近代“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反“桐城派”,在这方面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在谈到近代中日学者学术交流上,陶教授以大量具体材料和文本史实为证,侧重论述了星野恒对明清八大家的评点,以及内藤湖南对于章学诚生平及相关著述的研究。
陶教授坚持严谨细密、正本清源的研究态度,他娓娓道来的论述对于大家今后在材料搜集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有诸多启发。讲座最后,陶教授对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陶德民,日本大阪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任日本关西大学文学部教授、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创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怀德堂朱子学研究》、《日本汉学思想史论》、《明治时期汉学家与中国》、《日本的近代中国学的形成》等。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曾宝乐供稿)